首先我们有必要为这些“熊孩子”做个客观的描画:他们是一群精力充沛、性格活泼的孩子,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孩子。这一点,他们和其他孩子并无异处,他们的这份童心、童真,同样需要欣赏、鼓励和呵护。可是,是什么使得这些正能量在释放的过程中“熊”化了,招人厌恶甚至牵扯到家庭教养话题了呢?这就涉及到能量释放的管理问题,而这样的管理责任,在孩子幼年时绝对是应由其监护人来承担的。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就是:假如“熊孩子”的父母曾经也“熊”过,那么不论你现如今是怎样的状况,你一定可以体会到当年父母的感受,同时也更能体谅眼前这个“熊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同时,也更能够找到帮助孩子正确成长的切入点。
我们不妨以朋辈的身份和被称作“熊孩子”的小朋友做平等的交流,感同身受地体谅他们被外界频繁批评和嫌弃的沮丧;还可以坦率地告诉他们自己曾经也有过的一些糗事。这远比像有些家长那样“人五人六”义正言辞地指责批判,更能获得孩子的信任。然后,父母便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哪些是在自己看来再正常不过、在父母眼里还能忍受、却触及他人底线的行为。家长要告诉孩子,待人接物时要有分寸,见到别人的好东西时自己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正确心态和举止,以及其他一些必须遵守的起码的礼貌和礼仪规范。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孩子们确信,家长对他们是始终信任和关爱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家长都会看在眼里,对他们行为的提醒和批评,都是为他们好,是在帮助他们能够很好地长大。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