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家长不妨向孩子评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家长不妨向孩子评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家长不妨向孩子评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家长不妨向孩子评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不妨向孩子评说自己曾经的“糗事”
待人接物的分寸来自家教
陈来秀
  当“熊孩子”这个“物种”频繁出没且不断地生出事端时,我们忍不住会问:“熊孩子”是怎样形成的?如果再上溯一代,人们也不禁要追问一句:这些孩子的父母当年是否也是人们眼里的“熊孩子”呢?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无论父母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面对眼前的“熊孩子”,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有必要为这些“熊孩子”做个客观的描画:他们是一群精力充沛、性格活泼的孩子,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孩子。这一点,他们和其他孩子并无异处,他们的这份童心、童真,同样需要欣赏、鼓励和呵护。可是,是什么使得这些正能量在释放的过程中“熊”化了,招人厌恶甚至牵扯到家庭教养话题了呢?这就涉及到能量释放的管理问题,而这样的管理责任,在孩子幼年时绝对是应由其监护人来承担的。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就是:假如“熊孩子”的父母曾经也“熊”过,那么不论你现如今是怎样的状况,你一定可以体会到当年父母的感受,同时也更能体谅眼前这个“熊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同时,也更能够找到帮助孩子正确成长的切入点。

  我们不妨以朋辈的身份和被称作“熊孩子”的小朋友做平等的交流,感同身受地体谅他们被外界频繁批评和嫌弃的沮丧;还可以坦率地告诉他们自己曾经也有过的一些糗事。这远比像有些家长那样“人五人六”义正言辞地指责批判,更能获得孩子的信任。然后,父母便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哪些是在自己看来再正常不过、在父母眼里还能忍受、却触及他人底线的行为。家长要告诉孩子,待人接物时要有分寸,见到别人的好东西时自己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正确心态和举止,以及其他一些必须遵守的起码的礼貌和礼仪规范。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孩子们确信,家长对他们是始终信任和关爱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家长都会看在眼里,对他们行为的提醒和批评,都是为他们好,是在帮助他们能够很好地长大。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来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 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B15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待人接物的分寸来自家教
“散养”不等于没教养
美国百年医学院来华招收高中在读生
广告
新民晚报每周聚焦/教育周刊B02待人接物的分寸来自家教 2013-11-06 2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