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沪上知名文化创意品牌M50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国内首本互动体验式儿童创意美术书《创意小画家》。在M50和普陀区教育局、文化局等共同举办的儿童创意美术教材研讨会上,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处处可以获得丰富的美术体验,开启小脑瓜的“艺术传感器”。
蔬菜也能当“画笔”
学美术=拿画笔画画?《创意小画家》主编、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赵嵘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剪剪挖挖、拼拼贴贴,都是美术活动的一种形式。谁说描线只能用记号笔?用小手指指甲尖蘸取颜料,勾画出的线条也别有韵味。将旧报纸揉成一团,蘸上颜料,印在卡纸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冠出现了!秋叶缤纷,带着孩子捡回落叶,用彩色铅笔拓印下叶脉的纹路,画面格外清新自然。
如何激发灵感火花?赵嵘建议家长可以尝试用替换和联想的方法,帮助孩子打开思路。
■ 替换
用报纸可以印出树冠,家长可以和孩子试一试,用花菜或者其他物品,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棉花除了可以贴出羊羔的身体,还可以在画面中扮演哪些角色?
■ 联想
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体间形状、纹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问一句,“它能变成什么?”仔细看看纸箱的纹路,是否和山陵有些相似;五个小指头聚拢在一起,你看到一朵五瓣的梅花出现在眼前了吗?
动笔之前先炼“眼”
过去,传统的美术教育十分强调示范作用,由老师边示范边讲解,以期达到“很像”的效果。但是,过于追求“像”,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但是,赵嵘也提醒,在陪伴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时,家长也不要走入另一个误区,认为任何的临摹都是不需要的。家长做的应该是带着孩子观察生活,帮孩子积累创作基本素材,让孩子在进行创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很多孩子在刚刚开始美术创作时,会发愁,不知道“猴子该怎么画”“消防车的结构是怎样”,家长做的,不是拿张图片给他看了事,不妨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仔细观察,让他有些基本印象,再在此基础上,把脑海中的影像进行创意加工。对低龄的孩子老说,“爱”“和平”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可能会很难理解,不妨从具象的一样物品、一件事情、一个场景入手,逐步锻炼孩子的创作能力。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