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日前来上海演讲,对当下的文化现状颇有担忧。随着开放多元,文化快速地走向市场化和大众化,同时,也出现了平庸化。震撼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他感叹古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将给后人留下什么?
的确,商品经济和科技浪潮,对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精英文化颇感寂寞。但是,我并不悲观。
中外古今,很多传世经典巨著,都不是当代为人所知的。比如曹雪芹在落魄中写《红楼梦》,未完成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便离世,《红楼梦》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问世,成为经典。还有被毛泽东屡屡推荐给高级干部阅读的明朝小说《金瓶梅》,当时没有红极一时,甚至连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至今还在争论。但如今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著。所以说,谁能保证,当代不会有几个作家、几部作品成为经典而传世呢?
就像楚、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个时代都有其艺术形式的特色。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在科技发达的当代,影像艺术成为受众面最广的文化品种之一。谁又能说,后人不会将二十、二十一世纪的若干部优秀中国电视剧作为经典流传下去呢?或者,网络文学被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代代相传?甚至“微博女王”姚晨的文字,成为一种文体,被后人整理,流传下去呢?我们可能无法代替后人进行文化选择。
更何况,有一批当代艺术家的文学、戏剧作品,受制于各种显现和潜在的因素,它们的社会意义、历史内涵、哲学思考等,都没能够得到足够挖掘、全面展示、广阔传播。这其中包括王蒙本人的不少作品,还有一些目前尚未得知的作家作品。谁能肯定,这里面没有“富矿”?日后“重见天日”而一鸣惊人?
还有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近现代历史题材,由于与当代人的距离还是略近,难以冷静下来客观地脱下它们的“外衣”。一旦得到更多智慧的点化,谁又能说没有伟大的作品问世?或许,民间已有像《红楼梦》这样的手稿存在,只不过尚未见“天日”罢了。
我相信,如今大量平庸的文化产品,只是表相。大众需要消费、吞吐海量的通俗文化。深刻的思想并没有消失,有思想便有艺术,“海平面”非常宁静,但经典的大作也许正在“海底深处”,等待文化“海啸”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