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联手治霾,我们已无退路
郝洪
  郝洪

  各地两会密集召开,“治霾”毫无悬念入选热点话题榜。

  北京承诺到2017年大气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江苏省政府2014年的一号文件聚焦“治霾”,计划到2017年实现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20%;河北省省长则立下军令状,钢铁、水泥、玻璃产能新增一吨,党政同责,就地免职;上海正在研究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考虑将应急预案中的相关措施作为强制性的条款写入其中。

  从7000多亿的投入力度,到地方一号文件、省长军令状、地方立法,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各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步伐一致、同仇敌忾。雾霾不分南北、无关东西,更不辨贫富贵贱,中国人大抵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体味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意。

  得“感谢”PM2.5,正是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小颗粒物,推动了中国环境治理的沉重车轮。让我们意识到,在改善环境问题上,除了区域协同、联手治理,我们已无退路。

  在环境治理上,区域共治一直是个难题。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没少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纷争。尽管有诸多如联席会议一类的区域协调机制,但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由于民众对环境权益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区域更多从本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权衡,在环境问题上的邻避效应愈加显现。

  雾霾的直接教训是,环境污染非一城一地之事,空气无法阻隔,建立科学、有效的区域协调共治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在雾霾治理上,北有京津冀联合治污协作计划,南有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就在两周前,五部委联合沪、苏、浙、皖四省,出台《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具体提出了十个方面的联合行动。但从目前这两个协调机制来看,区域的联防联治主要集中在一般信息沟通层面和末端治理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政策,尤其缺乏共同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比如环境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环境保护法》,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政府协商解决,或由上级政府协调解决。但在GDP考核驱动下,跨区域环境治理往往陷入“公地悲剧”——每个区域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都对生态环境恶化抱观望态度,“一地污染,周边遭殃,利润自得,成本均摊”。

  在各地两会热议雾霾的时候,网上关于“雾霾”的调侃也列榜排行,“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煌”,城市精神口号被网友用于自嘲当下的生存环境,也道出了民众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我们究竟是要什么?

  我们期待,“治霾”不再登上各地两会的热点话题榜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特稿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目击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联手治霾,我们已无退路
光标需要一只鼠标
意外的举报
治理“会所歪风”不能止于赶出公园
火锅“新”配方
走偏的自主招生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联手治霾,我们已无退路 2014-01-21 2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