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走偏的自主招生
胡乐乐
  胡乐乐

  据本报报道,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最近有点“不爽”。她十分看好的一名高三“奇才”,却不能达到沪上某著名高校自主招生的“标准”。这名在文史哲方面已经展现出较强研究能力的学生,因为没能过笔试关,连一次面试的机会也没能得到。徐校长因此质疑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

  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2014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信息公示”中,广州有3所中学推荐的7名学生在列,有记者浏览7名学生的简历发现,他们均是全面发展、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学霸”“考霸”,并未见到“偏才”“怪才”。浙江媒体称浙江的情况亦如此。这就不禁让人担心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与传统的高考选拔人才没有实质性区别。

  教育部2003年推出自主招生时,政策本义是让试点高校通过自主选拔考试,选拔出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教育部2012年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这一方向。所谓的“学科特长”,即是坊间一般理解的偏才、怪才。然而,试点高校通过自主招生所招收到的学生,大都是全面发展的——往往不是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就是各种竞赛的优异者,并且各科考试成绩的总排名还是全年级前几名。

  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自主招生政策如此走偏的原因并不复杂。站在中学校长的角度来看,既然是校长实名推荐,那么为了确保被推荐的学生能够入围、夺标,不浪费异常宝贵的名额,肯定会采取最保守的方法,比起怪才与偏才,学霸与考霸被名校录取的保险系数肯定更高——这当然与试点高校实际上的选才标准密切相关。

  公允而言,这也不能完全怪高校,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客观上的确缺乏怪才与偏才。现行的基础教育模式就像工厂流水线加工,在统一型号的“模具”面前,偏才、怪才就是“不合格产品”,很难通过下一关。长此以往,当然就会早早把偏才、怪才扼杀在摇篮之中,不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既然确实匮乏怪才、偏才,那么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就不得不转而大量招录学霸、考霸了。

  高校自主招生接下来应该如何走——既要保证公平,经得起公众追问,又保证将自主招生政策本意落到实处,现在来看,着实是一个难题,需要各方认真思考,完善制度设计,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明知走偏也将错就错。在无法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怪才与偏才可供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录的现实情况下,自主招生的名额是继续维持现状,还是增加或缩减,着实需要重新思量。自主招生已经走过11年,现在是时候深入反思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特稿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目击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联手治霾,我们已无退路
光标需要一只鼠标
意外的举报
治理“会所歪风”不能止于赶出公园
火锅“新”配方
走偏的自主招生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走偏的自主招生 2014-01-21 2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