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猴子的记忆特征
“以往的研究表明,猴子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神经元,以不同的方式整合信息,并在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记忆时段(延迟时段)保持这些信息。然而,人们对这种信息整合的机制,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整合中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周永迪教授说,他们的研究是训练猴子执行视觉-触觉(VH)交叉模式和触觉-触觉(HH)单一模式的工作记忆任务。
在VH任务的记忆时段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显示出与刺激相关的选择性活动,这表明在工作记忆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参与了视觉与触觉跨通道信息的保持。在对VH和HH的记录表明,早期选择性记忆活动,主要依赖于样本的感觉模式(视觉或触觉);晚期选择性记忆活动,则与两个任务中的触觉选择相关;而贯穿整个记忆时段的活动,则连接和整合了任务的感知和行动成分。当无需进行触觉选择时,VH晚期选择性记忆活动明显消失。在与初级触觉皮层的神经元记录进行比较时,很少见到仅与触觉选择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活动。
分析大脑信息整合机制
周教授解释说,他们的研究就是为了试图回答大脑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如视觉和触觉)的信息是如何整合的神经机制。“日常生活中,这类多感觉通道信息整合的事例很多。比如,打字时就需要视觉和本体感觉(手指对键盘的触觉)信息的整合。如果这样的整合不能实现,那么,人们就无法完成打字这个任务。看乐谱弹钢琴,就更是结合了视觉(视谱)、听觉(听音乐的声音)和触觉(手指的精细活动,对键盘的触觉)的信息。”
周教授说,这些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他们在实验室训练动物学习跨感觉通道(视觉与触觉)的任务,在动物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记录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能对任务学习过程中脑的可塑性变化,以及对与任务执行过程中相关的神经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这种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将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中大脑的高级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进而希望能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