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间银行”在长三角地区方兴未艾,涉及就医、养老、助残等各方各面。然而,“时间银行”在运作中却存在着“支取不平衡”、无法“通存通兑”的尴尬。
“只存不取”的尴尬
正是多年来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陷入“只存不取”的尴尬。
苏州杨枝社区的“时间银行”推行至今已逾5年,但5年间只有志愿者存储时间,却没有支取过。今年六十多岁的魏桂泉是储存时间最多的志愿者,他的志愿服务时间已超过800小时。对自己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做法,他说:“做点事情应该的,不需要别人回报。比我年纪大的,70多岁,80多岁,都没有要别人回报。”
温州菱藕社区的“时间银行”有“储户”近200名,他们为社区提供着送餐、心理慰藉、免费血压测量等助老志愿服务,“存款时间”超过12000个小时。然而,巨额存储背后却也是无人支取的尴尬。为了感谢志愿者的无私付出,社区最终为几个累计时间较多的志愿者提供了一次免费旅游。
“青年派”去哪儿了
“时间银行”的另一个尴尬是“支取困难”。在不少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社区,“存时间”的志愿者大多是“低龄老人”,等他们年纪大需要支取时间获得服务时,却发现后继无人。比如温州菱藕社区的志愿者大多在65岁到85岁,嘉兴民北社区雷锋角的志愿者也在70岁左右,这些现在将服务存入“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很快也会成为需要服务的对象,但是没有后继者,谁又能来还他们存储的时间呢?
那么年轻人加入“时间银行”的积极性为什么不如老年人呢?除了业余时间不如退休老人充足外,可兑换服务的局限性对年轻人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少社区推出兑换的服务都以养老为主,享受免费的老年电大、老年人电脑培训、优惠理发等服务项目,仅社区的范围,难以整合更大、更多的社会资源。对年轻人来说确实起不到“吸引”作用。
此外,目前开设“时间银行”服务的大多以社区为单位,而一旦搬迁,这些“时间存单”并不能随人走,无法通兑也让“时间银行”的发展后续乏力。
“升级版”来了
温州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要突破“时间银行”的困境,还需要盘活各项机制。比如“时间银行”可以在更高的层面推行,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在各个社区、各个区域间流通,真正实现服务时间的“通存通兑”。同时,“时间银行”的兑换范围也应该扩大,从单一的满足老年人需求到满足年轻人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值得高兴的是,前几天南京市团市委就通过发放“青年志愿卡”做出了有益尝试。这张集合金融IC借记卡功能的志愿卡,可通过POS机刷卡记录下志愿者在南京全市范围内的每一次服务“明细账”,并可换算成积分。志愿者用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礼品、电影券、景点游览等。目前南京正加紧POS机布点,发卡范围有望达到2万张。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