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收到不少手机短信,什么:“祝您马上有钱,马上发财,马上脱光(棍)……”等等,看得我开怀大笑,真佩服网络文学的神速,临近马年,马上流行“马上体”。几天后,中国曲艺家协会发给我一则短信,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马年马上到马街”,确实让我开了一回眼界。
原来,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河南举办第九届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让我担任评委会主任。于是,新年新岁,我走马上任,乘飞机来到河南郑州,再换乘汽车,经过平顶山,到达宝丰县城。放下行李,组委会工作人员就递给我两件东西:一件厚厚的棉大衣和一双高帮雨鞋。工作人员热情地说:“您快穿上吧,试试大衣和鞋子尺寸中不中(行不行)?”我不解地问:“干嘛让我穿棉大衣和雨鞋?是下矿挖煤?还是掘井?”工作人员笑弯了腰:“您可真逗,哪能呢?请您担任评委会主任呢。”我好奇地问:“难道比赛现场在露天?”工作人员笑而不答:“您到现场就明白了。”
第二天,天寒地冻,白雪未融,中原大地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瑞雪兆丰年的气象。虽说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倒也不觉得十分寒冷。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早早来到离开县城十里之遥的马街书会。这才明白,书会就设在老百姓的麦田里。这里天高云淡,白雪茫茫,偶尔有些出土的小青苗,随着微微春风摇曳,仿佛成堆的小精灵,摇头晃脑调皮地注视着人世间的热闹场景。眼看人群如潮水般涌向麦田,我心存疑惑:“麦田经过踩踏,会不会影响收成?”工作人员说:“经过踩踏的麦田,收成会更好,况且当地习俗,认为麦田被人踏过会带来好运气,因此家家户户欢迎光临。”现场张贴着一纸文件,引起我的注意:县政府支持文化事业,书会征用麦田,可以得到一笔青苗赔偿费。于是,我也随乡入俗,穿着套鞋走下麦田。
现场气氛非常热闹,到处彩旗飘扬,弦歌响亮,麦田里临时搭起几座草台,作为中心会场。艺人们则三五成群,围桌而坐,你说你的《岳飞传》,我唱我的《杨家将》,还有不少新编的现代书目,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书市周围设有各种小吃摊位,什么炸油果,胡辣汤,大馅水饺,鸡蛋灌饼,羊肉冲汤等中原美食应有尽有,还穿插卖玩具、杂货的摊贩,真是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听说最多一天可达30万人次。
马街书会历史悠久,从元代起,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艺人们从天南海北赶到宝丰县马街村,以火神庙为中心,蓝天作幕,黑土为台,三五成群,放开嗓子,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中原人民古道热肠,民风淳朴,遇到家里办喜事,总会赶到书会,在成百上千的艺人中挑选几名高手,请到家里,奉为上宾,弹唱数日,全村老少同欢共乐。东家除了招待食宿,临行还送艺人一笔报酬。艺人君子遗风,往往多次推辞,才勉为其难收下红包,从此,宾主结为朋友,互相往来。这些是多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即使在十年动乱中,艺人们仍然负鼓携琴来赶会。虽然当时书市被取缔,但是,艺人们驱之不散,坚持在附近的山坡上悲壮高歌,正气凛然。感动了当地老百姓,他们不畏权贵,提供食宿等方便,才使这一古老的民俗得到不间断地传承。现在,政府不仅恢复马街书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的“曲艺之乡”。
第九届全国曲艺邀请赛的选手们在这风水宝地参赛,都觉得莫大荣幸。经过两天紧张角逐,圆满完成赛事,可谓众望所归,皆大欢喜。
短短三天,马街书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为艺人的精彩表演叫好,他们高台教化,淋漓尽致地歌颂忠孝节义典范,生动诙谐地评论仁义道德楷模。我更为人民群众喝彩,他们是民俗文化的坚强根基,艺术家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