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经常会有一些自身较高的家长对于孩子矮小很不解:“我们都不矮,为何孩子却长不高?”
锐锐今年9岁,身高只有122厘米,平时很少生病,也不偏食,智力水平正常。锐锐的出生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身高170厘米,母亲158厘米,整个家族中也没有特别矮小的成员。锐锐父母为儿子这样的身高很着急,他们感觉儿子长得非常慢,身高与同龄孩子相比,明显偏矮。前两年,他们还认为儿子可能是发育晚,想再等等看。最终,按捺不住了,把儿子带到医院检查。
我给锐锐做了相关检查,结果骨龄无落后,甲状腺功能正常,无肝肾功能性疾病,药物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也正常。锐锐的父母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患矮小症呢?
除遗传因素影响外,导致儿童矮小症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等。锐锐就属于特发性矮小。特发性矮小(ISS)是指因目前尚无可认知的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包括家族性矮小、部分生长激素不敏感、生长激素分泌功能不全、正常变异性矮小和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等)。是儿童期导致身材矮小的最常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将发展为身材矮小的成年人。
锐锐的年龄还不大,治疗矮小症还为时不晚。根据他的情况,我采用了生物稳态调节技术配合药物为他进行治疗,生物稳态调节技术是依据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应用特殊的基因蛋白平衡丘脑-垂体-IGF-I生长轴功能及内分泌调节功能,促进人体新成代谢和稳定人体内环境,促使儿童增长。同时我叮嘱家长对锐锐要做到均衡饮食结构,合理增加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治疗半年后,锐锐的身高增高了8厘米,长至130厘米。复诊那天,锐锐开心地说他以后也要做一名医生,专门医治矮个娃娃。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骨骺是骨骼的生长发育中心,通过不断骨化来增加骨的长度,人的身高也随着增加。到了青春发育后期,骨骼生长日趋缓慢。过了青春发育期,骨骺与干骺端完全融合,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基本就不再有生长的空间,身高也就难以再增加。一般来说,女孩的骨龄如果超过15岁,男孩的骨龄如果超过17岁,这时的骨骺线大多已经闭合,长高的机会就比较小了。
因此,矮小症在临床上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治疗的反映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3-12岁是矮小症的最佳治疗期,切不可等到青春发育后期,如15-18岁时,再进行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很难达到理想身高。
(张博佑: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在小儿内分泌、小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诣颇深,主持并参与多项重点儿科科研项目;在国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重要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