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应该如何评估?是看哪个孩子弹琴弹得熟,画画技巧好,还是舞蹈动作棒?第一届国际创新儿童艺术教育研讨会近日在沪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地的专家纷纷指出,艺术素养的培育不能成为简单重复的技巧训练,艺术应该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添加剂”,让成长变得更有趣,也更富创造力。
学习艺术没有门槛
一个小男孩,用石子在湖面上丢出一个个涟漪,他认为这是自己最美丽的作品。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引用哲学家黑格尔讲的一个小故事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并没有“门槛”,谷公胜强调,教育部旨在通过公平优质、普及的艺术教育,“引导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他们内心更阳光、情趣更高雅、言行更文明 、双手更灵活。”
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艺术合作发展中心执行董事大卫·费特利正在当地中小学探索将“艺术因子”植入数学、化学、物理等各学科课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张篮球巨星乔丹的照片,平均裁成16小块分给学生,每名学生需要将自己那块图片放大临摹,最后拼成一张放大数倍的海报。比比划划间,测量、比例等数学常识蕴含其中。大卫·费特利建议老师,不妨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个艺术角,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艺术不一定要会唱会画,一个喜欢写诗的孩子,也可以将他的诗集打印出来,向艺术角里展示他的作品。
“艺术教育不应该设定一个技能上的目标,而应该注重创设环境,诱发孩子的创造力。” 番茄田艺术品牌总监施建志长期从事幼儿艺术教育课程开发,他建议,艺术可以和游戏结合,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孩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挖洞的土拨鼠,用纸箱设计制作一个迷宫通道,规划藏宝路线,躲避天敌的追捕……这样一次集合了美术、空间结构、肢体动作等多方面能力的体验,是否比做思维逻辑题、在练习册行数方块,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精心订制“青少年菜单”
如今,美术馆、博物馆、创意工场、艺术长廊在申城不断落地开花,但是,很多家长感叹,和这些场馆距离有些远,传统艺术太厚重,无法领略其精髓,当代艺术太前卫,自己看不懂何谈带孩子感受。
台湾NSC科学委员会讲师卢崇真长期和台中美术馆合作,开展多个青少年与儿童艺术教育的合作项目。在一个装置艺术展览现场,她曾经组织中小学生用胶带、纸板箱、木块等简单的材料,搭建场景,主题是表现“人刚来过的痕迹”。孩子们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后,美术馆工作人员为他们的作品设计灯光效果进行布展,放在其他展品旁边,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艺术创作并非那么遥不可及。暑期,美术馆还会组织中学生开展短期的夏令营,找来美术、音乐专业人员,为其担当“助手”,让学生自己制作服装、道具,编写剧本,对馆藏的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在创作。卢崇真强调,专业场馆,应该承担起艺术普及的工作,为青少年订制“活动菜单”。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