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结束后,安吉·莫采卡表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友好地面向世界,是每个国家基础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展示“原生态”上海课堂
没有刻意地准备、没有打破教学常规,两所上海中小学向南非客人展示了最原生态的上海校园。
在华师大二附中,几名学生志愿者落落大方地带领南非客人参观学校的创新素养实验室,以及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这些高中生的学业水平、创新素养、表达能力、自信程度令人惊讶。”莫采卡部长说,作为一名曾经的基础教育教师,她觉得高素养的学生对教师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下午2时许,代表团来到华师大附小,三(5)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你们来自哪个国家?”“我们会说英语!”看见客人来访,孩子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几分钟交流过后,教室里立刻又恢复了平静。校长严玮懿介绍,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校不会为此做刻意准备。交谈进行至下午3时许,严玮懿建议客人们,是否可以移至下一站华师大继续交流,因为孩子们要放学了,不便车辆进出。
“自信、友好、热情,”这是莫采卡部长对上海孩子的印象。向客人介绍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充满童趣的开放式阅览室后,严玮懿回答了莫采卡关于“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提问,“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持孩子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并通过培养兴趣,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
国际交流促进反思
说起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的好成绩,莫采卡部长为中国同行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在她看来,南非也急切地希望发展教育,推动社会发展,而这,应该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开始。
“教育会让人明白,每个人必须在年轻时付出努力,这样他们才不会在50岁时留有遗憾,才能享受努力带来的成果。”莫采卡部长说。
在和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交流中,她也“羡慕”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大、中、小学联动机制,高校承担着师资培训和引领的任务,其先进科研成果可以很快应用于中小学,并得到及时反馈。而在南非,这样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介绍,华师大和非洲缘分不浅——新中国第一套《非洲通史》正是由华师大的历史学专家编写的,有关非洲著名人物的历史传记不久也将面世;华师大已举办3届基础教育方面的硕士班,迄今,已经有80余名毕业生回到非洲;华师大还将在自然和环境科学领域和非洲展开合作。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