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
乳腺癌正在年轻化
有些报道称,女性乳腺癌“发病比西方提前10岁”“日益年轻”等。
市疾控中心2013年开展了相应的专题研究,发现目前本市女性乳腺癌并不存在年轻化,相反是老龄化。平均发病年龄从40年前的54岁增长至如今的57岁。其中,55-59岁年龄组的发病风险最高,50-59岁比40-49岁发病率高出23%,比30-39岁高4倍,是20-29岁组的38倍。此外,去除人口老龄化因素以后,本市女性乳腺癌的标化发病率,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也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
近40年来上海女性乳腺癌增长主要是40岁以后的发病率增长;20-29岁组的发病风险无显著性变化,30-39岁组在1995年后扭转了发病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年均3%的显著下降状态,而40岁以上各年龄组都在明显上升,上升最多的是50-59岁年龄组。因此,建议中老年妇女重视乳腺癌预防、积极参加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2
无家族史不易生癌
近年来,市民已对癌症的遗传性有了较高的认识,也意识到了癌症家族史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却因为没有家族史而掉以轻心,比如某位乳腺癌患者在网络日记中发问:自己没有家族史,为什么生癌?
专家认为,大多数癌症具有遗传性,但遗传的并非癌症本身,而是机体对于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因此即便毫无遗传,不注意避免致癌因素,仍会生癌。而有遗传基因者,也无需过度恐慌,只要能注意远离致癌因素,就能远离癌症。况且家族史只是有无遗传的一部分表现,没有家族史,并不代表没有遗传到易感基因,目前就有70%-80%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是没有家族史的。有家族史,遗传到易感基因的可能性较高,但也有20%-30%的可能没有遗传到。而且致癌基因种类繁多,并且新的基因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因此对于家族史要正视、要重视,无家族史也不能忽视。
误区3
生活不规律致癌
市疾控中心在对癌症患者的随访工作中发现,在病人群体中流传着许多反思致癌病因的书籍和小册子,但其科学性良莠不齐,极易造成误导。比如某位知名网友的说法十分流行,将自己得乳腺癌的原因归结为生活不规律、持续加班、日夜颠倒、胡吃海喝、心情压抑……
目前,公认的乳腺癌主要病因有年龄、遗传易感性、月经初潮过早、绝经过晚、不生育晚生育、未哺乳少哺乳、药物或“补品”中雌激素的不合理摄入,尤其是那些实为非正规保健品的所谓“补品”、吸烟和被动吸烟、肥胖等。该网友的归纳中却对此甚少提及,所说的那些其实都是次要诱因,好比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由于癌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应全面认识病因。
误区4
甲状腺癌成第二杀手
许多市民注意到,近年来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逐年增多,是发病增速较快的癌种之一,在发病癌谱中的顺位持续攀升,因此流传着直追乳腺癌,或将成为女性第二大癌症杀手的说法。
这种说法存在错误:首先,发病占女性癌症首位的乳腺癌,在死亡癌谱中是居第4位;其次,上海女性甲状腺癌发病增多,但死亡不多,每年仅100余人,且绝大多数在70岁以上,往往合并其他疾病。甲状腺癌发病多和死亡少的原因,不可忽视早期发现工作普及和早期诊断技术提高的因素,目前发现的病例多数属于微小病灶,都极其早期。因此只要能够早期预防、早期发现,甲状腺癌难成杀手,其他癌症也是如此。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