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刚 文
68岁的陆锡民,从商场经理岗位退休后,手握钢笔,精心作画数十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用一幅幅唯美画作,描绘心中的美丽。他还是交谊舞达人,和老伴携手,翩翩起舞,共退病魔,乐享晚年。
一次健忘引发的缘分
“全国喜欢画钢笔画的,最多几千人。上海的钢笔画爱好者,估计不到三位数。”陆锡民坦言,钢笔画比较冷门。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的他,与钢笔画结缘,始于30多年前的一次健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参加长宁区商业装潢美术设计培训。“有一次上素描课,我忘了带铅笔,包里只有一支平常写字用的、刚吸满黑墨水的钢笔。”无奈之下,陆锡民拿出钢笔作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学们都夸奖说,好像印出来的一样。”从此以后,他对钢笔画情有独钟,兴趣越来越浓。
这些年来,陆锡民在区级和市级报纸上发表过数十篇新闻报道、散文随笔以及绘画作品,他都全部仔细剪下,粘贴成册。
陆锡民的贴报本不只记录个人成果,还涉猎上海乃至全国众多名家作品,收集了约2000幅。身为《新民晚报》忠实读者,本报《钢笔画世界》专栏刊登过的作品,他也尽收囊中。
在黑白与点线间沉醉
陆锡民介绍,钢笔画对笔的要求不高,只需普通钢笔即可。“小小一支笔,画出的门类却很多,细分为写生、精细、彩色、工艺美术、建筑设计、动漫美术6类。”他主攻精细钢笔画,最讲究细节精致,要求绘画者耐得住性子,细细勾勒、点触。
他画代表作《象征母爱的凌霄花》,长80厘米,宽55厘米,耗费了足足5个月,平均每天投入两三个小时。枯燥、耗时,导致许多人半途而废,陆锡民却愉快地坚持了下来。
“画时确实累,但黑与白、点和线的奇妙组合,展现出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让我沉醉。”陆锡民从未拜师,全靠自学。在上海,他每周逛书店,淘钢笔画书籍;出去旅游,别人带特产,他买画册。
2011年,陆锡民加入中国钢笔画联盟,作品多次入选《中国钢笔画年鉴》《全国钢笔画展览优秀作品集》。“说到钢笔艺术,人们往往只关注硬笔书法,而轻视钢笔画。上海没有成立钢笔画协会,也没举办过全国性画展。”为此,他曾写信向市文联建言献策,希望有部门牵头,建交流平台,推动钢笔画在上海的发展。
陪爱妻跳舞击退病魔
2006年退休前,陆锡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钢笔画,小他5岁的妻子赵琴霞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但2003年和2005年,家庭突遭变故,赵琴霞接连生了两场大病。“先是严重中风,后来又查出乳腺癌。”陆锡民始终守在爱妻身旁悉心照料,共同对抗病魔。
“医生建议加强锻炼,我就鼓励她跳交谊舞,陪她一起跳。”陆锡民笑着说,他俩很快都爱上了跳舞,舞技越来越娴熟,还带出了不少徒弟。
相熟的朋友都知道,陆锡民有两大爱好:画钢笔画和跳交谊舞。
早几年,老两口总是同进同出,相伴起舞;3年前,外孙出生,他们帮忙带孩子,跳舞时间少了,但并没有搁下。一个在家陪外孙,另一个就抓紧时间出门练舞,然后再交换。
舞步未断,画笔不停,动静结合的老陆,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