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雨是春天的多情。撑着伞在南通古老的寺街里穿行,青苔,窄巷,碎石路,斑驳老墙。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淡淡的忧郁,淡淡的惆怅,美好的韵味,也在那忧郁与惆怅里。
去寻访历史,细雨作伴,再好不过,恰当的温润,恰当的孤清。
西南营36号,旧墙白牌:赵丹故居。立牌时间为1998年11月。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推进去,是有温馨天井的木结构平房。墙角,袅娜的古藤显示着沧桑岁月里生命的顽强生长。屋前,几十盆大大小小的盆栽营造着简陋里的昂贵。一排已经褪色的玻璃窗门诉说着旧时代的温情。据说,西厢房是赵丹曾经的卧室。
赵丹的父亲是北洋军阀的一个军官,买下了南通的这所住宅,爱结交艺术家朋友的他,并没想到,耳濡目染,儿子从小爱演爱唱灵性萌发。
上中学的时候,赵丹就跟班上的同学一起办了个“小小剧社”。赵丹的父亲又开了家名叫新新的电影院,于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看戏、演戏——南通与父亲,怎么不是一代艺术大师起步的摇篮与推手。
1992年10月,赵丹逝世12周年,他的子女手捧父亲骨灰回到南通。母校南通市实验中学设立纪念亭——丹亭。亭中铸有赵丹半身像,基座下安放着赵丹的骨灰。
但愿这不是他自少年去上海闯荡、成名、受挫也立业之后的“重回故乡”。
果然,上世纪50年代初,赵丹因母亲逝世,回过一次西南营36号。那次,他还到通师附小等处故地重游,聊起他童年趣事。赵丹晚年曾经深情回忆道:“我是喝濠河水长大的,南通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艺术的摇篮,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寺街的西南片已经有了些时尚餐饮店,那里是年轻人的世界。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名叫赵丹的这个电影演员,曾经是他们父母、祖父母辈的偶像,也是中国最出色的电影演员。
从西南,穿过马路的地下道,就来到寺街的西北部。已有近12个世纪历史的寺街,全长600余米,宽约3米,是南通市古老历史的见证。寺街和与其平行的官地街住宅群组成古街区,其东侧延伸着大巷、小巷、三衙墩巷、中学堂街;西侧延伸着石桥头、育婴堂巷、侯家巷、胡家园等。
雨,飘洗着我们脸上的尘土,也使砖石相间的古旧地面显出洁净。
倏然的亲切,一种小时候的味道。
漫漫行步,不时可以看见门上有块“南通历史建筑”的铜牌标志,比如这个:“民国杜氏住宅:建于1935年,建筑采用‘一堂三进’式布局,院落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入口大门、山墙及外墙为青砖,用料考究,雕饰精美,具有代表性。”
透过支巷,可以隐约看见里头人们生活的场景与气息。水缸,盆栽,橙黄色灯光,洗衣的水泥台,停着的摩托车。居住在这里的多是老人了,老屋老人。年轻人都搬出去了。
“骏马欢腾四海春,金蛇喜舞九州富”——剥落旧门,大红对联贴得端端正正。
挂牌与对联,历史与今天。
一片安静,也许缅怀是适合安静的。
天宁寺,这座全国少见的宋元遗留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位于既是巷尾,又是巷首之处。10年前古街区差一点要改造,南通的文人雅士倡议将它保护下来。寺街原名“天宁寺街”,就是因为街内有天宁寺而得名。
平民祥和安宁,才子出类拔萃。天宁寺,你是古街的护佑。
细雨之中的天宁寺以温柔抚慰远客。
十日谈
南通漫步
神乎其技叹此绣,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