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和自己笔下文字对板的人并不在少数,你很容易就能够从文字辨识一位作家的志趣和品性:内敛还是自大,圆满还是虚妄。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喜欢用文字来为自己打掩护,试图制造纸上的第二人格,并借以填补自己漏洞百出的生活,更有意思的是,越是试图用文字隐藏自己的人,越会在字里行间马脚尽露,有时候虽然使唤着大笔调写满了大故事,留下的却是卑琐、空乏的人生。
就此意义而言,写自己,其实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好的事。正因为这样,每当读到一篇好散文,无需拼凑,关于这位作家的种种会慢慢像素描一样在涂涂擦擦里显现轮廓。嗯,我还是要多此一举地说一句,潘向黎就是这样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这并不针对她的某一篇散文而言。受文字的“蒙骗”,在认真读着她的新作散文集《无用是本心》时,读毕一篇,我想着,对啊,她就是这样大大咧咧、简单明快的人;读毕另一篇,又想着,咦,她好像也是这样温言细语,柔美婉约的人。爽利和温婉这两种很难和平共处的品性,在她身上却是浑然天成,并在笔端一点点晕染出特有的韵味。
读过她鲁奖获奖小说《白水青菜》的人,多会把女主角的种种品质如细致、隐忍等类比到她身上,但读她散文的人,也许更能发现一个澄澈、简单,更接近本真和自我的潘向黎。
潘向黎喜欢茶,喜欢诗,并以此作为隔离日常琐碎的两道帘,辟出一块回归内心的空间。但她又不是出世的人,而是上好的“生活家”,至少有着几十、上百种爱好:美食、植物、手钏、古物、看片、旅游……甚至是几天晴朗青空,也是她珍惜爱护的宝物,非要拍下来与朝霞、夕阳一同留作纪念。
在她心里,生活似乎不存在矫饰,在喜爱的地方四处走走,触摸历史也好,在街头巷尾和陌生人碎语聊天,体会未曾经历的人生也罢,凡此种种寻常事,在她的文章中总有粗看易于疏漏,细细拾掇却格外有趣的角落。初秋午后,带着几分平和心情在暖阳下与她的文字相逢,是再妥贴不过的一桩美事——她落笔都是平淡天然的,少有慨叹、少有排比,甚至用来描绘的词句都很少,七分淡然,三分质朴,那种自然而然的善意,把我满心的焦虑熨得妥妥帖帖。那些无意中在文章里流露的惊喜和志趣,读着读着又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我们的寻常生活,可不就是这样吗?
看她对于成功的了解:“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误的。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
这样的散文,也许在一些人眼里又是不合格:既不为伸张什么,也不为反驳什么,没有大规矩,没有大讲究,说的似乎都是细碎的事件和感受,但唯有用心体会,也许才能品出这其中的万般滋味。
第一次读到这段“成功论”时,我就忍不住噗嗤笑出了声,这真是太潘向黎了:这些对于生活的感悟,许多人其实有共鸣,却碍于所谓的社会标准,没人愿意说,也不知道怎么说。但她只是喝着茶、品着诗,突然横地冒出这么一段,然后笑盈盈地看你。打心底里,你知道自己就是她的同谋,应当抚掌叫好,又不知怎么说才合适,只能不自禁地回笑过去。
文如其人,在我看来是对作家上不封顶的溢美之词,属于多用多错的一类。回头细想,文章写得好的很多,为人真诚坦率的也不少,但二者相互对应的已属罕见。文如其人已经难得,人如其文更是少之又少,和笔下文字一样秉着自己的脾性过简单生活的,其实才是心如明镜的人。这样的词用在潘向黎身上,一定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