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 油烟噪声扰民
朱女士家住长宁区茅台路690弄4号楼,去年11月,沿街的门面房里开出一家汤包馆,距离4号楼仅一条通道之隔。每天清晨天不亮,店铺就有员工上班了,鼓风机轰隆作响,在安静的环境下格外刺耳,吵得居民无法睡觉;白天,通道里是挥之不去的油烟味,根本无法开窗。朱女士说,整幢楼的居民都深受其害,他们为此多次拨打110报警,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数次,虽有人前来处置,但效果并不理想。
朱女士告诉记者,据工商部门表示,这家店有餐饮许可证和经营执照,因此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归环保局管。但环保部门来了几次,测试了分贝,约谈了店方,但他们前脚刚走,这家店后脚又扰民了。
对此,长宁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责令店方清晨6时才能开工,并要求其改造排烟管道等设施。下一步,他们会结合居民投诉和警方出警的记录,继续上门和店方沟通,一旦掌握切实证据,会对其开具处罚。
现状 类似投诉不少
此外,家住宝山区共富一村的居民刘女士反映,她家楼下的门面房里也有一排餐饮小吃店,其中大部分是无证的。白天,饭店的油烟往窗缝里钻;晚上,烧烤店将烤炉搬到室外,烟味就更厉害了。刘女士向工商、城管、环保等部门反映了此事,目前尚未看到改变。
去年12月,古美西路古方路附近的居民也反映,南方新村的沿街居民楼下有一家拉面馆,油烟味和炒菜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梅陇环保办的工作人员到场后发现,该面馆无证照经营,无油烟净化装置,已安排工商、食药监部门跟进。
事实上,受到楼下餐馆油烟、噪声侵害的市民不在少数,不管有证还是无证,扰民现象一直存在。记者咨询相关部门获悉,大多数被投诉的餐馆不是位于居民楼底层就是位于沿街平房,与居民区的距离非常小,加上不具备污水、油烟等环保处理条件,严格来说是不允许开饭店的。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开在居民楼沿街商铺里的饭店不在少数。
调查 到底由谁监管
10年前,市环保局已将餐饮业纳入强制环境评估,不管餐馆规模大小,都要取得环评批复。对其环境的评价,基本按照2004年起实施的《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但是,在此之前开办起来的餐馆,只要符合当时的环保要求,就能办出营业执照。茅台路上的这家汤包店就是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有证照的饭店扰民,监管方应为环保部门。
但是,这只是针对有证的合法经营,无证餐饮店由谁管呢?去年,本市8个中心城区已将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合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的模糊界限彻底消失,简化了处理流程,也让“踢皮球”现象有了好转。记者咨询获悉,对于无证餐饮店,中心城区的归市场监督管理局管;非中心城区的餐馆监管上划分较细,一般实际操作中由各部门联合执法。
此外,一些环保执法人员也向记者坦言,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居民楼下显然已不再适合开饭店,但因种种限制,导致了执法难题。比方说,诸多行政处罚的实施需要依据环境评估,反而让没有做过环境评估的店铺处于灰色地带。大部分情况下,彻底停用或拆除油污污染设备乃至迁走店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们也希望出台更细致和符合实际操作情况的规则,以解决历史遗留的餐馆扰民问题。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