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地方配钥匙、修伞、修鞋,去便民服务坊;要量血压,去健康小屋;年纪大了缴水电费走不动,把账单和钱交给志愿者,他们会帮忙缴费;想学烘焙,去烘焙教室;心里闷,去心灵坊,老姐妹们、老兄弟们“茄山河”,心里也就舒坦了……近日,记者走进闵行区吴泾镇虹梅景苑第一居民区的“一号里·欣家园”,就像走进一个“邻里服务站”,30多项服务一口气都数不过来。难怪有居民说,一整天呆在里面都不闷!
从村民到市民
转型有难度
虹梅景苑是个动迁小区。居民大多是来自吴泾镇的新建村、塘湾村、共和村、幸福村等地的动迁村民。从2010年开始,村民们陆续入住虹梅景苑,从村民到市民,有很多的不适应。许多人感到了孤独和失落:离开了土生土长的村落,生活方式变得完全不一样,昔日熟悉的村民和邻居很难碰见了……
百姓需要政府做些什么呢?2013年第四季度,吴泾镇党委、政府深入15个居民区,围绕群众需要开展摸底调查。资源整合不力,公共成本持续不减,老百姓感受度不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强……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群众生活服务的需求,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有精神发展的需求,一项项需求也列了出来。
问题很尖锐,需求很迫切。吴泾镇党委、政府认识到,近年来,镇里虽然在群众物质、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对群众的需求,做得还不够“贴心”,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的市场服务,社区的互助服务,全面结合起来;把公共服务做得实一点,便民服务做得活一点,志愿服务做得亮一点?经过反复商议,一个架构清晰、布局完善、功能齐全的全新理念形成了。
响应居民需求
服务项目多
2014年10月,“一号里·欣家园”正式“开张”。这个使用面积达637平方米的服务点设了便民服务坊、助餐室、心灵坊、社区服务站、健康小屋等15个房间,共有30多项功能,辐射周边4个动迁小区,服务近6500户居民。
在“一号里·欣家园”里,最热闹的要数“便民服务坊”。这个服务区域,是应许多居民的要求开辟完善起来的。
便民服务坊里,每天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周一是配钥匙、修鞋、修伞,周二是小裁缝、代缴代付水电煤,周三是理发、代缴代付水电煤,周四是小家电维修、小裁缝……记者采访时,一位老阿姨拿了件外套,让志愿者帮忙改改。
健康小屋人气也旺。记者采访时,“赤脚医生”杨国其正在给一位老人量血压。这天他已经量了近30人。“不算多的,多的时候,一天要量50多人。”
办实事群众有意见、建议也能在这里提。“群众问询处”专门有人接待。政府的53项职能下沉到这里。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对群众反映诉求,落实首问责任制,建立“接待-流转-处置-反馈-评价”的流程。
居民帮助居民
自治有成效
如何让百姓发挥主体意识,“一号里”做了全新探索。在“一号里”最活跃的是居民志愿者。在志愿者团队“祥翔团”负责人孔顺祥的带动下,许多居民变成了社区志愿者。烘焙老师翁丽昀是个会计,热爱烘焙,和一群年轻的烘焙爱好者“承包”了烘焙教室。教人做饼干很快乐,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探讨烘焙技巧也很快乐。替老阿姨修改衣服的杨美芳已经63岁了。“我眼睛还看得清,帮他们做点事很开心。”这些志愿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虹梅景苑的居民。“一号里”活跃着14支社区团队80多名志愿者。
推动居民自治的同时,“一号里”还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社区共治。在“一号里”开展服务和管理的还有“组织力量”和“社会力量”。 “组织力量”包括文明办、团委、妇联等14个组织;“社会力量”主要是从社会上整合的各种资源和单位。“老人们需要扦脚,去外面太贵,于是和‘大桶大’联系,让他们上门服务,只收手工费,很受老人欢迎。”孔顺祥说。
目前吴泾镇已经建成两个“一号里”,到2017年预计全镇将建成8个,实现“一公里社会服务全覆盖”。 本报记者 鲁哲
【点评】
闵行区吴泾镇党委副书记 杨维萍:
社会治理是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吴泾镇以“一号里”为起点,进行了全新积极的探索。
其实“一号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则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号课题,需要我们基层多做探索,通过下沉靠近服务、通过调动居民自治;其二,从吴泾来讲,我们把关注市民需求,多为群众办事,让百姓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镇党委、政府的一号追求。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搭建这个集“嵌入式管理服务、下沉式综合服务、菜单式志愿服务、一口式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一号里社会治理服务圈”,努力为百姓打造一个便民服务的社区、协商自治的家园、休闲娱乐的港湾、爱心汇聚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