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Prada的恶魔》,梅姨出场可谓气势磅礴,款款地下车、上楼,幅度极小地扬眉、抬手。楼上,编辑部早已兵荒马乱,涂口红、换高跟鞋、整理衣架……秒秒钟搞定,谁都想在主编大人面前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就像他们编时尚杂志,耗尽时间金钱精力,从不寻求捷径、偷工减料,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全是包法利夫人的做派,只为向读者提供一场难忘的盛宴。
那是美国版的《VOGUE》。要是编剧看过科斯蒂·克莱门茨的传记《VOGUE的真相》,借鉴点澳洲版本,开场可以更戏剧性。上一分钟,气场强大的主编君临编辑部,下一分钟,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通知她“被解雇了”,要求她尽快离开,甚至没有时间和共事多年的团队告别。前主编拿起Prada包包,将手机调成静音,走出办公大楼,回头望一眼,看见25年前的自己,那个来自闭塞小城,和安妮·海瑟薇一样土气、有点婴儿肥的高中毕业生,难掩兴奋地前来《VOGUE》应聘,做前台工作。
《VOGUE的真相》,不同的读者能从中找到各自想要的东西。对职场新人来说是励志故事,只要努力就会进步,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科斯蒂去应聘前台工作的时候,毫无工作经验,但她说自己会操作电话总机,是的,为了得到梦想的工作,她撒了一个小小的谎,不过凭借她的聪明,上班第一天,花五分钟就学会了这项技能。她前面排着多个等待试用的姑娘,她乖巧地建议:“为什么不先用我呢?如果我表现良好就可以直接留下来,可以为你们省去不少麻烦。”她得逞了。只要有空闲,她就到处找活儿干。主动整理服装储藏室,把同事在时装秀上的记录打印成稿,拍摄外景前帮忙整理行李,没有考虑太多,只希望能更多地发挥自身价值。她的聪明和能干被人看在眼里,市场推广部有一个助理职位空缺时马上想到了她,她只用了6个月就离开了前台。然后,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时尚的敏锐嗅觉,步步上升,14年后成为澳洲版《VOGUE》的主编。
热爱时尚的人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把时尚和实用放在一起说似乎有点不搭)。当《VOGUE》前台小姐的时候,科斯蒂的服饰打扮是20世纪50年代费里尼电影的风格,平底鞋、戴束发带、涂红色口红,杂志社的同事很赞赏她能用微薄的收入达到出众的效果。很早她就明白,从事时尚行业,就应该学会紧跟潮流,除非那种潮流不适合你,在时尚行业而没有时尚感觉,就像梅姨批评完全不打扮的安妮“穿成这样是在侮辱你自己”,要学会紧跟潮流,但是又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盲目追求名牌——那样的话很容易让自己看上去像一本《读者文摘》。2009年,在澳大利亚《VOGUE》五十周年庆典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身为主编的科斯蒂没有穿任何名牌,而是选了一条20世纪40年代风格的黑裙子,那是她在巴黎花100美元买的,她的发型和妆容也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特色,她永远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有风格又不落伍,需要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就像编时尚杂志,要在商业效益和艺术创意间找到平衡。
你没有看错,可以花很少的钱看上去仍然时尚。时尚和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需要足够的天赋和勇气。被毛姆称为“杀手夫人”的伊妮德·肯梅尔女士曾为搭配鞋子的图案牵着猎豹过马路,严重妨碍了伦敦的交通。这位夫人到了晚年,深受病痛之苦,但即使频临生命终点,她仍然耐心地卷她那长长的假睫毛。影响力至今不衰的可可·夏奈尔女士,受孤儿院制服影响,又从情人衣柜里找衣服穿,把原先只用来制作男士内衣的平织布拿来制作时装,开风气之先地穿长裤,公然坐在情人的肩头……而在她们身后,追逐时尚的人是很花钱的,特别是什么时尚都要追的人,问题是,时尚是永远追不到的,当你自觉已经追到,其实早已被它的创造者抛弃了,越是流行的落伍得越快。
法国诗人让·科克泰欧说过:“时尚就是接受荒谬。”夏奈尔女士最初穿长裤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肯定会招来指指点点。纪录片《灰色花园》中的两母女,杰奎琳的亲戚,一季又一季地成为时尚的试金石,其中的女儿小伊迪不可思议的怪异装扮,却是不少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好的时尚编辑需要灵敏的嗅觉,能从一大堆平庸的设计中找出那个会引领风尚的。
离开《VOGUE》的科斯蒂依然拥有时尚精神,写回忆录,写评论,只是不知道,夜深人静时,回想起《VOGUE》的一切,拍户外大片的刺激冒险,采访丹麦王妃(澳洲姑娘玛丽)的奇妙经历,设计大师的创意构想和他们的华丽宴会……这一场流动的盛宴会让她有怎样的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