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著名的政治哲学教授,他以其风趣、锐利、独到的讲解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他讲授的“公正”这门公开课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信出版社出版)中,讨论的是:如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向他提供致命性的药物,你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吗?如果一个人的死能换来多数人的生,你会牺牲那个人而让自己和同伴们活下去吗?如果改进汽车的致命缺陷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你会愿意为此付出高额的改装费用吗?如果一项合同与传统道德相冲突,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你会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吗?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性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这多少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的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我们清醒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会促发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这条道路既能体现我们社会规范的人性,又能体现客观性。
桑德尔教授提出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作出我们应该作的、公正的选择。《公正》以当代发生的多种生动、特殊甚至尖锐的事例阐述他对公正一词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的理解分析。人们关注在所有领域里首先要解决和达到的司法公正。但是,古今中外,司法腐败的现象并不鲜见。桑德尔凝视着作为司法系统的核心与焦点的法庭,他的笔端并不聚焦法庭上威严的法官,也不在有备而来的公诉人,甚至还不是律师,而是着重阐述了陪审员的来源和作用:“我们所以招募,而不是雇用陪审员的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在法庭上参与审判是一项所有公民都应当分担的责任。审判员并不只是普通的投票,他们还与其他人就相关证据和法律进行商讨。而这种商讨吸引了陪审员们从多种多样的生活道路中积累起来的种种经验。履行陪审员义务……还是一种公民教育形式。尽管陪审员义务并不总是能起到教化作用,但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履行它的这一观念,使法庭和人民之间保持着一种联系。”他提出对陪审员要招募而非花钱雇用,要让他们参与商讨,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商讨凝聚了“陪审员们从多种多样的生活道路中积累起来的种种经验。”这种种经验基于各自的多种多样的生活经历,没有城乡、尊卑、高下之分,不搞简单划一,也暂时与从来都以公正自诩的法律有所区分,强调了判断视角的多元化,其中也包括着对被告人的理解,使得陪审员不致成为贵妇的珍珠耳环黄金项链似的陪衬。
桑德尔还提出“共同善”的概念。为了达到这种共同善有多种途径,其中,桑德尔从经典作家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了一种简易实用的方法,那就是语言。亚里士多德说:“语言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类能力,它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出快乐和痛苦,还要声明何谓公正、何谓不公正,并在对错之间做出区分。我们并不是默默地理解这些事物,然后再用词语表达出来;语言是我们识别、慎议善的介质。”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美能拯救世界。”这种美其实也就是人的“好的意志”,它与善相遇。桑德尔有关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理性地推崇共同善的观点可以提供给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