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至圣对水的赞颂。
润万物者,莫润于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行军途中,没有水喝,影响士气,曹操撒谎,说前面不远就是梅林,树上有好多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其实前方并无梅林,曹操一句假话,使部队到达预定目标。这是《世说新语·假谲》里的记载。
但是曹操有一个“戒饮山水令”却是真实的:“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御览》)也是行军缺水,而曹操听说附近山泉水性强寒,喝了拉肚子,下令宁渴不得饮用。一虚一实,可见一代奸雄的作派。
二
《艺文类聚》:“水名盗泉,仲尼不嗽。”
又,《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盗泉和贪泉,名声不好,都不愿意喝它,还说喝了会变盗、变贪,用现在的话说,可能产生基因变化。
据说盗泉原本叫倒泉,原因是村南的河流向东,而泉则向西流,然后再入河东流,所以叫“倒泉”。此泉就在孔子的家乡山东,因为称呼的习惯,那地方的村子也就叫“盗泉峪”,村口石碑上刻有“盗泉”二字,一村人都跟着背黑锅。
而贪泉,据说“饮之则贪”,即使廉士也不例外。尽管泉水甘冽,富含矿物质,也没有人敢去喝一口。晋人吴隐之到广东做官,特地到从化贪泉去看了看,竟喝了一口,并写诗明志:即使饮贪泉,也决不做贪官。他真的做到了,立政刚正,生活简朴,任期满后,与赴任时一样,依然两袖清风,没有发一点财。
可见山泉水断不至于有如此基因魔力。孔子不饮盗泉,说得明白,是因为“恶其名”,而不是担心因此去偷鸡摸狗。而不饮贪泉的官员,是不是因此而廉洁?未必。古官场人,大抵刻意留下舆论的“伏笔”:凡有贪者,都是此“泉”惹的祸。
百代以降,嫁祸于水。
三
水质很重要,现在市场上的水商品很多,山泉水、雪山水、天山水、洋矿泉、土矿泉、纯净水……这种商品水,跟大自然的水有所不同,据说监管部门要作亚硝酸盐、溴酸盐、铅、总砷、镉、大肠菌群等的含量检测,可见近乎制剂,并不是“纯净”水。
前不久有水商大打水仗,也是关于水质优劣,如火如荼,真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死我活,结果也只是为了发水财,非为捍卫水质的尊严。
想起过去长沙的车夫,天未亮就到江边打水,拖到街头巷尾叫卖,也有担水叫卖的,每担约合五分钱,现在水还是那个水,但纯度已经大打折扣,叫卖声也听不到了。
水仗打得难解难分,是钱惹的祸,不能怪水。
曹操先生统领三军,禁饮山泉,提出了水质问题,值得重视,他还未提到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