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强国与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了60多年,依然大而不强。如何打破现在的局面,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将成为今年两会的汽车业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
汽车产业要健康有序发展,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政府部门更科学的管理和更优化的政策。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政策层面向自主品牌倾斜,建立奖惩淘汰机制、鼓励海外并购投资等;其次,注意力不能局限于整车企业,更需培育自主核心零部件企业,支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再次,政府本身以身作则消费本土品牌的产品。
“中国汽车强国梦”离不开自主品牌的生存与发展。在与跨国品牌短兵相接的惨烈竞争中,自主开发企业及自主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虽然在产品品质、配套能力、生产管理甚至技术研发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自主品牌的崛起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相关的政策的支持。
新能源车普及盼加快
从2009年开始,中国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具体目标与规划,但政策目标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实情况是,政府大力扶持,市场反应冷淡。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落实中央政策,破除地方保护;在技术层面,电池、电机和电动等核心技术得到根本性提升,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在配套建设方面如何充分保障。不解决这些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是一场空谈。
从目前技术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因此,这次全国两会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政策的顶层设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如何更快、更有效地普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同时,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也将受到今年两会的关注。
产业体制亟待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对于汽车产业最大的热点应该是国有汽车企业的改革,以及对于民营汽车企业的准入。多年的汽车行业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显露的一些弊端,已然成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无形束缚。无论是在兼并重组、汽车销售、税收分配,抑或在标准法规、长效政策、考核标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亟待改变的地方,而对实施十年之久的“汽车产业政策”的修订,还在酝酿、不见胎动。这与今非昔比的产业环境来说,已经不相适宜。在其它行业的改革更加深入、渐入佳境之时,汽车行业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改革的真空地带。
国有汽车企业到底如何改革,至今还没有最终定论,这也是参加今年两会的汽车行业代表委员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股比放开褒贬不一
长期以来,对于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政策放开,业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其实,合资公司股比政策放开并不一定就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因为自主品牌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汽车企业本身所处的政策环境以及管理体制,而非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存在恰恰提供了国有汽车企业大量的资金以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不可否认,合资股比问题的解决将是迈入改革的前提,因为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面对改革的最终结果只会被市场淘汰。因此期待今年“两会”对于汽车合资企业股比问题,会有一个针对性的讨论和结果。
汽车社会压力重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中国已正式进入“汽车社会”。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升高,带来的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已日益凸显。拥堵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普遍现象,污染更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征收汽车拥堵费、汽车排污费以及更多城市实施限购可能将成为未来政策的选择之一。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百年的历程,走进汽车社会,但如何让汽车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可以预见,如何寻求更为有效、科学、长期的治理污染与交通拥堵的应对措施,必将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