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区,有个公益团队成立的目的就为让“爸爸”重归家庭。去年夏天,青浦区青浦小机灵之家机构发起了“加油,爸爸”社区父亲成长体验项目,“我们要提高爸爸陪伴孩子的质量。”项目负责人王玥说。
让“懒爸爸”动起来
孩子们抱怨,爸爸陪自己时间少;爸爸们却说,自己时间不够用。身为母亲和教师的王玥为孩子做了个有心人:通过对百余名亲朋好友的微型调查,王玥发现,真正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只有5%,95%的爸爸其实能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孩子,“但是他们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懒爸爸’。”王玥说,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父亲陪伴孩子的质量不高。
为了让爸爸们体验到“父亲”这两个字深层的含义,“加油,爸爸”团队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父亲的使命感,帮助爸爸“角色定位”。在“爸爸爱探险”活动中,爸爸们在户外技能探索营展示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王玥告诉爸爸们,好的亲子关系和好的夫妻关系戚戚相关,在“爸爸爱妈妈”活动中,专业导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教会父母之间如何更有效地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 而引起的一些家庭矛盾。
另一方面,“加油,爸爸”也帮助爸爸们提升“技能值”。孩子们喜欢iPad等电子产品,但如何让他们玩得合理又科学,“爸爸爱耍酷”活动中,团队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专家,为爸爸们推荐了亲子App,既可以在孩子面前“炫技”,又增加了两代人的共同话题。
“父子兵团”消除隔阂
王玥说,“加油,爸爸”不仅要教会爸爸玩,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爸爸让家庭成员间多一些沟通,少一些隔阂。就拿青浦当地家庭来说,有些父母在市区上班,每天来回奔波一不留神,留给家人之间的时间就少了。“加油爸爸”组建了“父子兵团”,成立大半年来开展了十余次活动,孩子们结伴出游,来自各行各业的爸爸们也很快成了朋友。
“父子兵团”中,“虫虫特工队”带孩子体验了昆虫认知、观察、捕捉、喂养等常识;“大小读书郎”在图书馆扎营、寻宝、听故事、做手工书,整整一夜与阅读亲密接触;“父子小木匠”共同合作,用电动机械工具制作木制摇椅;“父子科学家”一起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小脚跟大脚”徒步过程中,爸爸和孩子一起行走14公里,自豪感溢于言表……
王玥欣喜地看到,在“玩”的过程中,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有一个爸爸个性比较急躁,孩子时常被父亲打骂,性格很内向。几次活动参加以后,爸爸打骂孩子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孩子也渐渐开朗起来。一个家庭几乎已经走到破碎边缘,在参加了十余次活动后,妈妈发现,爸爸似乎也不是那么“无药可救”,最终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最初,80%的报名是由妈妈代替的,第一次活动报名了60多人,实际来的爸爸只有20多人。”令王玥欣慰的是,随着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爸爸开始主动报名。“希望越来越多的爸爸从被动到主动,学会如何为‘爸爸’这个角色去付出。”王玥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沈怡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