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孩子“看护难”一直是不少家长的心病,为缓解这一问题,去年暑假上海市政府牵头在全市开办了200余所“爱心暑托班”。全市的师资培训工作也在具有20年“爱心学校”办学经验的上师大举行。但是,寒假时间短,中间又有春节,长假前后很多家长还会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相对于暑期持续3至6周的“爱心学校”而言,在寒假开设“爱心学校”,对于学生管理、教师招募和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人意料的是,“爱心课堂”报名刚开始,名额便遭秒杀了,出现了“一位难求”的情况。家长对社区开办“爱心课堂”的认可度颇高:“把孩子送到爱心课堂,自己上班也踏实了。社区自己组织的,放心些,离家近,接送也方便。”“上师大的大学生很有一套,孩子很喜欢,以前在家里都要大人催着做作业,这次在年前把作业都做完了。”孩子们也特别喜欢“爱心课堂”的活动:“老师每天都教我们有趣的知识,做完作业还可以和好朋友们一起玩。我更喜欢在这里上课,比上学还开心。”
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孩子们在“爱心课堂”里学习3D打印技术。吴承翰同学特地将3D打印机带到授课现场,与孩子们一起打印制作3D模型和手绘创作。在长宁区新泾镇阳光之家,来自博茨瓦纳的留学生柯乐美带来了热情的非洲舞表演,她耐心地教残障儿童敲击非洲鼓,帮助他们在简单的歌舞学习中突破自我。在浦东新区张江镇孙建路居委,学前教育专业的顾懿凡和同学们一起开办了社区家庭伙伴俱乐部爱心课堂,“大带小”绘本阅读课程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课堂上的绘本阅读提升了学前儿童的发现和感悟能力,大学生们还编制绘本导读送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也能开展亲子阅读。在青浦、杨浦、松江等区的图书馆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贾楠和12名热爱戏剧表演艺术的大学生开设的“儿童戏剧体验爱心课堂”,通过即兴表演、戏剧体验,将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和感知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戏剧活动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寒假里上师大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开办了73个“爱心课堂”。其中上海的36个课堂覆盖全市所有区县34个街镇。以“爱心学校”、“爱心课堂”为代表的高校志愿服务,也为大学生服务社区、社区对接高校资源,提供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模板”。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