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风波虽然被“反转”了,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却引起更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为什么家长会热衷在网上传播、交流一些不实的消息?家长在孩子升学方面表现出的极度焦虑,又该如何得到舒缓?
政策信息屡被误读
此次被误传的徐汇区“3000多个对口户籍地段生的孩子面临着对口幼儿园无幼儿园可上的窘境”,是以“转妈妈们的呼声”流传于微信圈的,其中还列举了区内十多所幼儿园今年的报名人数与实收人数的对比数据。但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报名是个动态过程,且目前仍在进行之中,截至端午放假前一天,徐汇区符合入园条件的户籍儿童报名数为5491名,按招生计划,这些儿童均可按照就近安排及统筹安排两种形式入园就读。
有业内专家分析说,正是因为招生录取还在进行中,因此,网传的报名与招生数并不是最后的定数,却被舆论当成了即成事实。事实上,综观这些年引起一届又一届学生家长极度焦虑的升幼儿园、升小学、升中学问题,往往都可以追溯到“政策信息被误读”的根由。
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学校招生的信息公开机制,要明确学校招生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要求每所学校招生时必须严格执行。他说,这方面,可以借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十公开”的做法,对每类招生信息公开作出细化的规定,招生计划和录取结果也应在招生学校公示。如果真的做到了招生信息的完全公开和全过程公开,许多矛盾和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家长群里常“闹乌龙”
发生在徐汇区由幼儿园招生引发的舆情,已被确定为是传帖“失实”。但为什么一个不实的消息,却能引起众多家长不加思索地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呢?记者采访的一些家长,对此也道也了他们的苦恼。
“我周围的同事、朋友之间建立了一个‘六龄童妈妈群’,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准备幼升小的孩子,也正在为孩子上小学的报名、择校、上公办还是上民办、进国内班还是国际班、要不要参加早教等问题纠结不已。”家长陈女士说,微信圈的好处是家长们有啥烦恼都可以说出来,大家会立即跟帖给予解答,但负面的影响也很大,主要是看到别的家长时不时地晒出自己孩子可能进什么“好”学校、参加了什么补习班、获得了什么等级证书,本已纠结的心就会变得更为焦虑。
家长白女士说,幼儿园同班孩子的家长早已建了个群,但她有好几次想退出,又怕别的家长和老师以为“自己怪”,就一直留在群里。每晚“嘀嘀”声不绝于耳,想不看又忍不住,看了更焦虑。特别是有的家长会经常发布一些“乌龙消息”,包括哪些小学收了多少“条子生”,哪些小学是“菜场小学”等,甚至还有家长会故意在群里扩散一些焦虑情绪,让大家以为升学的困难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让你觉得“不择校近乎无能”,不转发群里的帖子就属于“孤陋寡闻”或“自命清高”。而且,同在群里的老师也不会给出正面的引导。“我们都是工薪家庭,就希望孩子能进个家门口的对口学校就近入学,也希望孩子能更开朗、更阳光,而不是整天被束缚在分数的压力之中。难道这就见不得人了吗?”白女士说。
家校配合克服焦虑
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大班教研组长徐琤说,十分理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她坦言,家长群里传得最多的就是“幼小衔接”如何度过,很多家长在朋友圈里不停地说“为孩子该不该识字、学拼音而纠结”,而她总是跟家长强调,这个时期,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储备学科知识更要紧。而这样的衔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有些孩子原来对迟到不以为然,经过提醒,现在孩子一旦迟到,会害羞地迅速走进教室。她也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这对一名“准小学生”非常重要。
徐琤提醒家长,无论是入园还是幼升小,在“一进一出”两个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关注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转型”,适应新环境。对于准备入园的孩子来说,家长最要紧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听指令、遵守集体规则。看似简单,但对于从出生起就在家中“众星捧月”般长大的孩子来说,挑战不小。徐琤强调,有的家长会在朋友圈里传播说,孩子只要靠老师“做规矩”就行,其实,更重要的是要靠家校的共同配合。她曾碰到过一个男孩,小班第一学期寒假结束,午睡醒来后站在床上就开始小便了,原来,小家伙忘记了这是在学校。平时在家,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大人看在眼里,“服侍”得妥妥帖帖。此外,家长也应该利用剩余两个月的时间帮助他调整作息,养成上午11时用餐,12时30分午睡的习惯,帮助孩子顺畅踏上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