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医院会诊一名12岁男孩,其突然鼻腔及消化道广泛出血,经医生检查凝血酶180(正常11-15)。工作了这么多年,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差的凝血指标。由于目前最常用鼠药的主要成分就是抗凝药,现高度怀疑患者吃了含有鼠药的老鼠肉……”最近一段时间来,该帖在家长群中颇有“公信力”。事实上,北京、厦门等10多个城市都曾出现不同版本,不少地方媒体都辟过谣。
类似的“谣言”在微信中十分常见,涉及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传播的三类信息最受家长关注。家长王先生说,自己的长辈不久前转发过一则帖子,“幼儿服用尼美舒利退烧药导致死亡”,当时他并不知道真假,只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将其转发进了家长群,事后该帖子被证实是一种商业领域的攻击,他表示很后悔,制造了人为的恐慌,也在无形中成了传播谣言的“帮凶”。
不少谣言都披着善良的外衣,貌似关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其实只是牢牢抓住家长的心理,争夺关注度。以最近相当热门的“人贩子判死刑”倡议为例,在朋友圈和家长群中形成了“刷屏”趋势,然而仅过了1天,该帖就被证实为某网络公司的营销手段。
警方提醒,此类信息转发需谨慎,首先要判断信息内容是否符合逻辑,也可以上网搜索关键词看看是否已辟过谣,最简单的检验办法是看帖里内容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是否基本齐全。对无法查证的信息,千万不要“爱心泛滥”,随意转发。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