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之声
微信莫全信
积木
  “微信不能不信不能全信。”这虽说是网友的调侃,但多少也道出了当下微信朋友圈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失实的“徐汇区3000名户籍孩子无幼儿园可进”的帖子,就属于典型的“不能信”。但还是有人信了,而且还不止个别家长信。教育部门的及时正面回音和政策解读,才使得情况得以平息。

  现在的家长焦虑颇多。孩子一出生,有的父母就成天焦虑将来孩子去哪里上幼儿园、将来上什么小学甚至初中。也有一些尚在孕育新生命的年轻人,孩子还没出生,有关上学啦、学琴啦、补习啦之类的烦恼,已经如倾盆大雨般地向他们袭来。在这方面,微信圈里的“朋友”,起到的推波助澜、夸大其词和以讹传讹,也是相当厉害且威力巨大的。

  由此想起了一件“题外事”。1933年秋天,鲁迅送海婴去幼稚园,但去了三四天,孩子说老师不好不肯去,鲁迅竟也同意了,不去就不去罢。当时,鲁迅对独生子女进幼稚园的心得是:“其实各种举动,皆环境之故,我的小孩,一向关在家里,态度颇特别,而口吻颇像成人,今年送入幼稚园,则什么都和普通孩子一样了。”在家里,夫妇俩一方面教海婴识字,但更注重他的自主阅读。起初,许广平让海婴读较浅的《儿童文库》,海婴反复读后向母亲索取较深的《少年文库》,母亲则坚持要等他长大些再读。争论声被鲁迅听到了,便请夫人收回成命,让孩子随意选择想读的书目。

  这件“题外事”至少说明:第一,鲁迅在育儿方面很有主见,自有一套极具“周家特色”的培养方式,坚决不人云亦云;第二,鲁迅是在因材施教,既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又十分具有针对性地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当初的鲁迅没有迷失在“朋友圈”里,没有被各种家长牵着鼻子走。

  总之,作为家长的鲁迅,很洒脱,很有主见。这一点,身陷微信重围之中的当代家长们,不妨也学习一下。  积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不屈的上海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互动
   第A19版:中国新闻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热点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健康
   第B12版:专版/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广告
家长莫被微信圈假消息忽悠
微信莫全信
谣言“偏爱”家长群 转发之前辨真伪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5微信莫全信 2015-06-24 2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