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1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家长群“恩仇录”
马丹
  马丹

  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家校微信群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新形式,方便老师发布通知、布置作业、通报学生情况。方便是方便了,但这个看似一团和气的“小社会”实则暗流涌动,有些成了家长向老师“争宠”的战斗场,有些则成为攀比自己孩子的秀舞台。这家长群里的“恩仇录”确实有点让人吃不消了。

  自从加入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后,我的朋友J先生就一直处于苦闷状态,时不时就要跑来和我吐吐苦水。这几天正值上海中小学期末考试阶段,他无奈地掏出手机给我看:班里最高分、班里最低分、哪些小朋友被表扬了、哪些小朋友还需努力,这些在我们小时候可以偷偷“按下不表”的“班级内部信息”,事无巨细都被班主任一一点名。

  孩子无处遁形,家长觉得不堪其扰,老师也有了逃离的念头。人们总觉得微信群节省了时间,但里面却充斥了不少无用的周旋,就比如,家长一刻不停地感谢,老师感谢家长的“感谢”。当然,我并不是说,老师和家长间完全不需要这种礼节性的客套,但老师和家长间如何保持“专业距离”却值得人思考。

  家长在微信群里“拼命”,攀比的、吹捧的,甚至发现金红包笼络人心的,究其原因都是出于潜意识里的竞争心态,唯恐自己表现过于低调而导致自家孩子被老师忽视。而这出“恩仇剧”的走向,其实还是得靠老师来掌舵“导演”。一方面,老师得自省,把每个学生、每项教学活动的表现都赤裸裸地“公示”出来,别说孩子的隐私无法保障,更会成为“增负”的推手;另一方面,老师也得给微信群立点规矩:哪些通知不允许“点赞”,哪些与学生无关的任务不求助于家长,哪些沟通还是以线下面谈为佳。

  对现代信息社会而言,微信群只是困扰老师和家长的一个平台,而这种困扰并不会只存在这样一个平台中。科技的发展自然能帮助解决一部分的沟通问题,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家长和老师间建起更健康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否则,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现的“江湖恩怨”还会延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2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身陷“假票门”携程推责推得掉吗
家长群“恩仇录”
提防“有用强迫症”
“我们就想与您合娶一个”
鞭子与笼子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家长群“恩仇录” 2016-01-14 2 2016年0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