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我就想到梁实秋先生的那篇名作《排队》。文章描写的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却穿越历史,直指当下。
梁实秋谈到一个细节:“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前门火车站票房前常有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抢先买票的人,就高高举起竹鞭,嗖的一声抽在他背上。挨了一鞭之后,此人便一声不响地排在队尾了。”
这一鞭子,颇有效果,却让人五味杂陈。乱插队,挨鞭子,似乎并不冤。可是你日本警察有什么权利动粗?有什么权利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那些插队的人?梁实秋当年听到此事后的感受则是这样的:不排队的人是应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其实,由中国人执行似乎也不妥,以抽鞭子对待不排队,并不文明,有以暴制暴之嫌。
不过,近年来一些国人屡屡呼吁引进新加坡的鞭刑,甚至有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引进新加坡鞭刑,可对犯罪嫌疑人形成长期的威慑力。据悉,新加坡的鞭刑对男不对女,将受刑男性摊在架子上鞭打臀部,“藤条先泡几天,拿出来打,由鞭刑师来打”,几鞭子下去就皮开肉绽。用鞭刑对付不文明行为,显得过于粗暴,也未免太残忍了些。
对待不文明行为,难道就没更好的招数?必须厘清的是,我们中国人并不是不讲礼貌的人,“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的说法古已有之。比如,古人讲究揖让。可是,为何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问题就出在“陌生人”身上。因为彼此不相识,说点脏话没什么,乱扔杂物也没人指正,即便有人点出,也可以不听,基本上“零后果”。
对付不文明行为,固然不需要鞭子,但需要笼子。何谓笼子?就是健全规章制度,用笼子关住不文明行为。比如在地铁上不能进食,如果进食就受到处罚,甚至可告知其所在单位,或者示众。一旦不文明就可能付出代价,还敢不文明吗?同时,应鼓励人们举报,在不伤害其隐私的前提下,可以将不文明行为拍摄并发到相关监督平台。
梁实秋说: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的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如果法规更健全一些,监督更到位一些,那些不文明行为便被锁在笼子里,国民便能自觉守住底线。届时,还需要鞭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