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巴尔的摩有一对科恩姐妹,她俩的父亲,当年不满德国的贫穷和对犹太人的压迫,前往美国闯荡。他从乡间货郎做起,靠着勤奋逐渐积累财富,成为殷实的商人。姐妹俩的两位长兄,继承了父辈的勤勉和商业头脑,创立了纺织业帝国,为妹妹们提供了丰裕的生活和购买艺术品的实力。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子,自然不同凡响。姐姐克莱丽贝儿坚毅果敢,气场强大,一直被亲友戏称为“女王”。她23岁进入女子医学院,3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一边行医,一边进行妇科研究,同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病理学。
而小6岁的妹妹埃塔,作为大家庭中最小的女儿,从女子高中毕业后,就打理家务,接待宾客,为父母养老送终。年轻的埃塔能干而谦逊,从不叫苦叫累,但不管多忙,她总是坚持练习钢琴。
有趣的是,姐妹中最先收藏前卫艺术品的,恰是内向的埃塔。1897年,27岁的她,为了安慰丧偶的母亲,决定买几幅油画装饰客厅。埃塔见到美国印象派画家罗宾逊的几幅作品,非常喜欢,用大哥赞助的300美元,购得了5幅小油画,包括她心爱的《饮马》:一位衣着入时的老人,握着手杖,骑着白马,在覆盖着攀缘植物的小桥边,默默地等着低头饮水的马儿。天朗气清,小河中倒映着葱茏的植被,光影斑驳。这幅画,让人看了,有“岁月静好”的感觉,似乎可以在画前,安静地坐一个下午,让烦恼和悲伤渐渐消散。
埃塔的第一次出手,花了一大笔钱,买下默默无闻的作品。那时的印象画派,地位远不如今日,在欧洲也知者甚少。同时代的美国富豪,如商业巨头摩根家族和弗里克家族,多爱收集19世纪以前的艺术品。埃塔这位传统女子,却慧眼识珠,可见她温驯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决而独立的心。
20世纪初,克莱丽贝儿前往德国继续她的医学研究,埃塔则环游欧洲名胜古迹,结识了小荷露尖的马蒂斯和年轻的毕加索。从1905年起,她们总计购入毕加索113幅作品。
想来是性格使然,“事业型”的克莱丽贝儿,喜欢的油画和雕塑,往往打破世俗规矩。她钟爱马蒂斯的《蓝色裸女》:粗犷而坚实的肌肉线条,大胆夺目的色调,既有印象派大家塞尚的遗风,也有非洲木雕的狂野气质。
“居家型”的埃塔,更喜欢前卫艺术中那些温馨、宁和的画作,比如毕加索的《母与子》:美丽安详的母亲,温情脉脉地抱着胖乎乎的幼儿,这正照应了埃塔对家庭的热爱和奉献。克莱丽贝儿去世后,兴许是出于对姐姐的怀念,埃塔的收藏风格才变得更为开放。科恩姐妹一直与马蒂斯和毕加索保持着友谊。毕加索在1907年的一封信里,附上了一幅有趣的漫画:他挺着啤酒肚,脱下礼帽,用法语说“早安,科恩小姐”。1922年,他又为克莱丽贝儿画了一幅铅笔画,画中的她,端坐在椅子上,不怒自威,女王范儿十足。1931年,埃塔买了马蒂斯的《黄裙子》,1933年她重返尼斯,马蒂斯为了向慷慨的女赞助人致意,特地找来《黄裙子》的模特,穿上画里的那条裙子,坐在和画中一模一样的布景中。这样,埃塔一来到画室,便能看到自己藏画变“活”了。
姐妹俩热爱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画,爱屋及乌、溯本寻源,收集对这两位大师颇具影响力的印象派和浪漫派作品,以及异国风情的艺术品。她们的足迹遍布欧亚和非洲,还曾来过上海。她们的收藏也囊括了欧美油画、日本版画、非洲雕塑、南亚和北非的首饰,以及漂亮精致的蕾丝。
1929年秋天,克莱丽贝儿在瑞士洛桑去世,就在去世当天,她还购入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黑色峡谷阴影中的溪水》:黑黢黢的溪谷中,似乎藏着无数的秘密,郁郁青青的树木、藤条,和水中倒影连成一片。一切似乎都沉寂了下来,时间停止了,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