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高考设置,除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自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面对新一轮改革,中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状态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
在接收采访的家长中,64%的家长认为,减负政策实施后,更多的教育压力转到了家长身上。家长岑女士说:“减负是好事,但对家庭的教育要求更高了,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学习更加关心,要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额外补习,还要教会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家长李女士有两个孩子,大的在读中学,小女儿刚读小学,她说:“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减负’,幼儿园不教识字不学数学,但是孩子想进好的小学又要考试,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不得不在外面的教育机构报班,不然没法应付升学。是不是减得有点过了?”
面对新一轮教育改革,上师大的课题研究小组也提出了问题和建议。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外国语学院的陆思颖说:“新的教育改革凸显了语数外三大科目的重要性,语、数、外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有利于学校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其他科目会受到一定影响,有的科目由于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将其作为选考课的学生会‘门庭若市’;有的科目则可能只有少数学生选学。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新问题。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的人数并不相等,班级教学有可能会面临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考虑对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重新布局。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走班教学很可能带来班主任职责的变化,班主任未来更类似于大学的辅导员。”
课题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教育改革的脚步不停,学生、家长、学校对“减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新一轮教育改革,是对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又一次探索,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挑战。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