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周,市委书记韩正在三个不同主题的重要会议上,提到了同一件事!
2月14日,节后第一天,大口党委书记例会,韩书记提了;
2月15日,2016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大会,韩书记再次提到;
2月17日,上海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动员部署大会,韩书记又一次提到……
什么事这么重要?
因为猴年新春,全体上海市民共同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外环线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线以外燃放量明显减少。
韩书记说,“发自内心地向全市人民表示感谢,向全市广大公安民警、消防战士和30万志愿者表示敬意!”
如果这个春节大家是在上海度过,想必会有切身感受,今年过节特别安宁祥和,听不到此起彼伏响彻通宵的鞭炮声,看不到马路上、小区里的鞭炮残余,子夜时分的空气质量也不再爆表!
元宵之夜,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穿小马甲的奶奶在前面巡逻,跟着个拉兔子灯的小孙女,画面很美。
在“禁放令”实施的首个春节,依靠全市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30万平安志愿者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交出的这张答卷,如果100分是满分,这次检验可以打100+。
为什么看重这件事?
相信大家对“禁放令”的落地情况曾经也打过问号的。经年累月的传统风俗说改变就能改变了?如果有人执意燃放,怎么办?除夕迎春、初五迎财神,大过年的,靠谁来监督执法?这样的疑问,你是不是也有过?
要探究解消这些疑问的秘笈,先从“禁放令”出台前说起。
在大口党委书记例会上,韩正书记回顾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出台经过。上海这样一座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各种要素高度聚集,风险点很多,在排查安全隐患时,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到,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还带来环境污染。事实上,在禁放烟花爆竹方面,上海并非没有相关法规,但只限于内环以内以及主要马路,实际操作层面难以执行。在《条例》修订过程中,对于禁放范围,各方也有过不同意见,还有人担心立了法难以执行、甚至没人执行。经过反复酝酿,一条原则逐步明晰,地方立法,要全市动员、充分讨论;执行好坏,党委、政府要齐心协力严格落实。
这次令人满意的答卷源自何处,韩书记总结了五条经验:
——广大市民良好的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
——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30万平安志愿者和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的全力付出;
——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释疑解惑;
——全市统一的协调指挥形成合力。
法令凝聚各方共识,执行更靠各方协力,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坚决点个赞!
干成这件事有哪些启发?
五条经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每一条背后都有一长串故事,都是久久为功积累所得。
给力的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和平安志愿者,一直以来都是上海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功臣,默默支持的家属们都是幕后英雄。警察蜀黍和穿着小马甲的阿姨爷叔、阿哥阿姐、弟弟妹妹,驻守在马路上、弄堂口、小区里,没有吃成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大家真心不容易。
“零燃放”验证了上海基层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这得益于上海市委2014年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的“1+6”文件在基层的推进落实。
“零燃放”有全市媒体引导宣传得当的一份力,这和近两年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改革,持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有密切关系。春节前后,沪上报纸、广播、电视天天讲,微博、微信、APP滚动说,各种报道方式、各类传播渠道,让“外环线以内禁放烟花爆竹”家喻户晓。
讲大局、听指挥、重合作,是阿拉上海人的作风。良好的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是阿拉上海人的优点。移风易俗靠“滴水穿石”,只要坚持数年,新的社会风尚一定能形成。“禁放令”全年无休!
或许有人议论,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大的人力,代价是否大了点?万事开头难,“禁放令”实施后的首个春节是最考验执行力的,此次交出的这份高质量的答卷为今后的可持续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对做好其他工作也有启迪。
按照中央要求和市委部署,上海今年要花大力气全力推进的大事还不少,比如大口党委书记例会上提到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比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试点,还有市委今年的“1+9”重点调研课题、重点推进和督查工作。一度让人畏难的“禁放令”由“不可能”到“坚决能”,从中可以汲取经验,更能收获信心,推进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改革大计,没有理由观望、等待。韩书记说,“再难的事,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进则汰、慢进则退,惟有改革创新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透露几个小细节:
几次内部会上,韩书记曾现场做随机调查,询问与会同志年前有没有在小区里看到关于“禁放令”的宣传告示,是否签过承诺书。大年夜接近零时、年初五凌晨,韩书记曾两度打电话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大年初一早上,他又问起当天加班的康平路大院里的工作人员、保洁阿姨,是否听到鞭炮声。掌握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和决策执行落实情况,上海各级干部确实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