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个老同事的儿子小林和小麦来访,一看他俩的脸色就知道遇上“不开心”的事了。一探询,原来他俩的父母参加低价旅游团上当受骗了,虽说团费是“低价”,但买的花花绿绿的保健品却用去了几千元。他们还抱怨,上了两次当也就算买个教训了,想不到他俩的父母今天早上又去短途旅游了,还说这么“拎不清”,怎么老是犯低级错误啊。
这也许算不上什么秘密。居家对面的公园里总有一些旅游社的所谓业务员打着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短途游”,那令人怦然心动的“低价”,无疑对向往出去“散散心”的老人是挡不住的诱惑,加上他们经过专业培训的沟通技巧和“阿姨,叔叔”热情的称呼,往往使老人丧失应有的警惕而“慷慨解囊”。
我问小林和小麦,你们事先知道父母参加低价团吗,知道后做过善后的工作吗?他俩摇摇头。
我也知晓,有些像小林和小麦的80后孩子,忙于自个的小家庭,常回家看看已是父母的奢望,就是偶尔携家带口来探望父母,也是来也匆匆走也匆匆,吃个饭后便拍拍屁股走人了。倘若知道父母“上当受骗”的事儿,也往往是指责抱怨的多,殊不知只会引起父母的反感和逆反,干脆图个耳根清净,来个“无可奉告”。
其实,80后孩子也有不少值得点赞的。譬如与小林小麦同龄的萍萍。自打成家后,新居在松江区九亭镇,虽然和父母家远了,但心里牵挂着身患高血压的老母,每周总会和丈夫来看望父母,顺带父母喜好的“家常菜”,为老人减负,引来我们楼上楼下邻居交口称赞。我们这幢楼里有不少老人或多或少像小林和小麦父母上“低价团”当的经历。萍萍的父母也想外出“走走”,但出行的都是萍萍联系的沪上有口碑的旅行社,按萍萍的父母的话是:像这种低价旅行团啦、免费保健旅游啦,阿拉萍萍和我讲过很多次,便宜没好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左邻右舍还知道,萍萍父母到公园或小区散步携带的那个“随身听”,就是小夫妻孝敬的生日礼物。我知道萍萍的用意,她是希望腿脚不便的父母听听喜欢的戏曲,听听每日播报的社会新闻,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免疫力啊。
没有想到,我的一番“说教”会遭来两位年轻人的频频点头:他们说,不怨天不怨地,应该怨我们没有像萍萍那样想的“周全”。他们的积极表态,我当然打心底里高兴,但转念一想,如果板子就打在他们这批年龄段的人身上,似乎有失公允和厚道。好在晚报读者众多,高人不少,是不是能有高招亮相,为我这个抛砖引玉者也指点迷津,解疑答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