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大修道院在徐汇区政府大院内,先前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的底楼,成为公共文化空间——因而,徐汇区政府大院成了首个对市民开放的政府大院。
徐家汇大修道院距今已有87年历史,共四层楼高,底楼之前是徐汇区检察院办公地,目前一层开放区域为徐汇区展示厅,二至四楼仍是徐汇区政协和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用地。作为城市管理机构办公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徐家汇大修道院就如同国外许多的市政厅一样,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都可以使用它。在开放大修道院底楼的同时,楼上机关依然办公。如此,当老百姓走入古建筑的同时,也会瞥见政府机关的办公情形……
开放徐家汇大修道院,有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以及文化传承。如何让历史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名片,早已是当今世界各地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课题。上海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建筑资源相当丰富,但其中不少历史建筑目前都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地。这类建筑如仅作办公使用,并不利于文化传承,对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再利用也缺乏一定延续性。文化传承要靠人来讲故事,但讲故事的前提是要让老百姓进得来。开放历史建筑空间,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砖墙石瓦,更能调动全社会保护历史建筑的热情。人文之城要靠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市民会心的默契来共同实现。人,创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也陶冶着人的精神。让市民游走在城市中,置身于历史中,方能留住城市的文化基因。
历史建筑的利用不能以简单获取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的,也不能同大众隔离起来,而应力求功能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在于既维系城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使建筑遗产再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具有活力的、与城市共同发展的一部分。文化和文物部门在主导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工作中,应以人为本,突出建筑遗产的公益属性,支持、鼓励当地民众参与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成果给社会分享。
未来的上海,应加大历史建筑的开放力度,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将其变身公共文化展示场所;同时,让市民走进来,了解老房子背后的故事,感受海派文化。
(作者系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