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政府大院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张磊
  ◆ 张磊

  徐家汇大修道院在徐汇区政府大院内,先前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的底楼,成为公共文化空间——因而,徐汇区政府大院成了首个对市民开放的政府大院。

  徐家汇大修道院距今已有87年历史,共四层楼高,底楼之前是徐汇区检察院办公地,目前一层开放区域为徐汇区展示厅,二至四楼仍是徐汇区政协和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用地。作为城市管理机构办公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徐家汇大修道院就如同国外许多的市政厅一样,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都可以使用它。在开放大修道院底楼的同时,楼上机关依然办公。如此,当老百姓走入古建筑的同时,也会瞥见政府机关的办公情形……

  开放徐家汇大修道院,有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以及文化传承。如何让历史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名片,早已是当今世界各地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课题。上海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建筑资源相当丰富,但其中不少历史建筑目前都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地。这类建筑如仅作办公使用,并不利于文化传承,对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再利用也缺乏一定延续性。文化传承要靠人来讲故事,但讲故事的前提是要让老百姓进得来。开放历史建筑空间,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砖墙石瓦,更能调动全社会保护历史建筑的热情。人文之城要靠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市民会心的默契来共同实现。人,创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也陶冶着人的精神。让市民游走在城市中,置身于历史中,方能留住城市的文化基因。

  历史建筑的利用不能以简单获取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的,也不能同大众隔离起来,而应力求功能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在于既维系城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使建筑遗产再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具有活力的、与城市共同发展的一部分。文化和文物部门在主导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工作中,应以人为本,突出建筑遗产的公益属性,支持、鼓励当地民众参与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成果给社会分享。

  未来的上海,应加大历史建筑的开放力度,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将其变身公共文化展示场所;同时,让市民走进来,了解老房子背后的故事,感受海派文化。

  (作者系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互动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中华戏曲电影应更多走出国门
当政府大院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江南评弹中的布莱希特戏剧观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当政府大院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2016-04-02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