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南评弹中的布莱希特戏剧观
——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戴平
  ◆ 戴平

  陈云同志说过:“新书三分好,就要给掌声。”近日听了上海评弹团的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感觉它以崭新的表现手法,融入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展现林徽因传奇一生的同时,展示了她的才情、恋情和爱国之情。

  故事是在一个绝色才女和三个真心爱慕她的杰出男人之间展开的,但却没有写成一个低俗的多角恋爱。编剧对林徽因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感情描写和处理很正派,很感人,也很有分寸。《林徽因》告诉人们:对于感情应该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就要一生一世。爱得慎重,就会爱得恒久。

  《林徽因》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以为在艺术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演员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提倡的“间离”效果。黄佐临曾说过:“如果说布氏戏剧与中国戏曲有相似之处,那么江南评弹更接近布莱希特。”一个评弹演员,一会儿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会儿以第三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评语、感想,跳进跳出,若即若离,说法之中现身,现身中说法;观众也在动情中思考,在欣赏中共鸣。这就是布莱希特谋求戏剧的“间离效果”。

  第一回《康桥别恋》开场,在极具华彩的舞台上,一桌两椅改为一桌四椅。黄海华饰刘海粟和梁思成,郭玉麟饰演金岳霖和胡适,陆锦花饰凌叔华,朱琳饰林徽因,坐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他们用饶有兴味的说表,叙说了林徽因的感情生活的经历,重点是对徐志摩的初恋和告别。四位演员,六个角色,吴语软糯,夹叙夹评,一会儿叙事,一会儿化身角色,不断转换身份,不时跳进跳出。刘海粟转换成梁思成,金岳霖变成胡适,林徽因开场则端坐在观众面前,旁若无人,一声不响。原来,她是在客厅后面房内准备演讲稿,继而听见大家对徐志摩和她的议论,忍不住出来说话。四个人物,忽而喝咖啡,忽而开国语,忽而说英文,苏州话、英文和普通话的组合,即是“江南评弹更接近布莱希特”的有力证明。

  评弹演员用英语说书,跳出角色用普通话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句,也是“间离效果”的体现。说到动情处,林徽因转轴拨弦三二声,已成曲调更有情,得知徐志摩遇难的消息,一曲“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字清腔软、弹奏灵动、表演雅逸,表露了林徽因毅然割断与徐志摩的恋情后内心留存的隐痛。在第三回《毗邻而居》中,饰演美国友人费正清的演员毛新琳,用深沉苍劲的大段唱腔唱出了费正清对抗战前景的分析和对林徽因病情的关切,此时,饰金岳霖的高博文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迭格外国人,张调唱得嘎好!”引来全场观众如潮的笑声和掌声。

  《林徽因》突破了原有的评弹艺术生产模式,不仅第一次有了专门的舞美设计、服装设计,还开发制作衍生产品。舞台设计的全新概念,在保留评弹“一桌两椅”的传统形式下,加入了诸多与剧情相关的建筑元素,较好地衬托主要人物建筑专业的背景,颠覆了传统评弹舞台“大白光”。

  《林徽因》还有打磨和提高的空间。编剧窦福龙的唱词写得极好,既典雅华美,又顺畅易懂,可惜唱段少了一点。第一回,说表的时间占去一半,老听众感觉不过瘾;秦建国、高博文的演唱浓郁有味,希望他们能多唱几段,最好能有几段精彩的男女对唱。此外,像“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样的“肉里噱”,也还可以多放几个,以增加趣味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互动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中华戏曲电影应更多走出国门
当政府大院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江南评弹中的布莱希特戏剧观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3江南评弹中的布莱希特戏剧观 2016-04-02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