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是地方公务员报名和考试时间,各省区市都对报考者提出诸如年龄、应往届、专业、户籍、学历等要求。这些要求大概都与所从事的岗位有相关性,比如中文专业毕业,没有相关证书和从业经历,报考财会部门的职位显然不合适。或年龄虽大一些,但人家是硕士、博士,年龄限制就要有所放开,不可一概而论。
比较难界定的是要求考生要有“基层工作经历”。各省区市都专门出台文件,阐释何谓“基层工作经历”——什么是基层?到哪一级别才算基层?此外,不同行业还有不同的基层概念。对于何谓“工作”也需要界定,比如有的省市新出规定,退役士兵服现役的经历,也视为工作经历,而不仅限于有工资收入的工作。
“基层工作经历”看似要求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如果不严格限定,很容易让人钻空子,使一些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考上公务员。
对“基层工作经历”的严格要求,也符合韩非子思想。
徐渠问墨家的传人田鸠:“我听说,有智慧的士子不用担任低级职务,就能被君王赏识;圣人不用做出功绩,就能被君主接纳。现在阳城的义渠是个英明的将领,可他曾经被安排做过小官;公孙亶回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相国,也被安排做过地方官,这是为什么?”
田鸠回答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君王掌握了法和术的缘故。况且,您难道没有听说楚国任用宋觚为将领却败坏了政事,魏国任用冯离为相国却断送了国家的事情吗?两国的君王都被花言巧语所驱策,被诡辩言辞所迷惑,没有通过低级职务的考验,不具备基层工作的经历就把他们提拔上来,他们成了败坏政事和断送国家的祸患。以此看来,那种不经低级职务和基层工作考验的办法,哪里是明君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啊!”
韩非子思想虽然流毒甚广,但至少在高级官员也需基层工作经验这件事上,值得肯定。他也认为世上存在“圣人”,但在如何鉴别“圣人”上,比孔孟之徒显得高明、务实。
政事的具体运作,说到底是个技术活,不经历此中复杂运筹,难以知道各种利益关系如何损益。而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那些成功进入官场者,往往对政府事务中最重要的财税工作一窍不通。
比如在清代,对州县官来说,如果税收任务没有完成,轻则停止升迁罚俸一年,重则降级革职。履新到任的州县官,面对一州一县之内数万地主信息,不可能亲自到田间地头让人缴税。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本地税收承包人,他们熟知本地事务,手上掌握着田土买卖信息。把税收这种繁琐事务包给他们,州县官就可以“日坐深衙,斗牌饮酒”,到时候只需税收承包人交来钱粮就算完结,何乐而不为?
但问题是,这些税收承包人一定会把到手的征税权当作产业经营,想方设法增加地主的额外负担,甚至买卖征税权。朝廷看似庞大无比,实际上财政大权旁落到连名分都没有的税收承包人手中,上层为下层设计的制度沦为空架子,没有任何约束作用,社会基层的腐败与潜规则盛行不可避免。民众则反责朝廷无能,其道义形象逐步瓦解。
在大溃败中,熟读儒学经典却对基层财政运转一窍不通的官员要负很大责任,历代王朝明里暗里都在行韩非子之术,但恰恰“基层工作经历”这一条因与儒家思想不合,遭到舍弃,这不能不说是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仍值得今天认真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