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经过千度高温的锤炼,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紫砂泥显著特征是含铁量高,一般在8%-10%之间,高的达到11%-12%。故烧成后呈现红棕色至紫色不同色泽,显现黯肝、冻梨、轻赭、铁色等沉稳色调。
紫砂泥说来如同一个个浪荡公子,一路行走,哪里累了哪里歇,哪里好玩哪里聚。紫泥深藏于黄石岩中,夹于甲泥矿层,随性而为,铺陈开去。行内称为“岩中岩”、“泥中泥”。
紫泥,为紫砂泥中的一个大类。紫泥原料的外观,一般呈紫红色、紫色,隐现浅绿色,并有微细银点闪烁。软质致密块状,呈斑状结构。烧成后,外观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于矿眼不同、烧成温度和气氛变化,制品能呈现深浅不同的紫红色调。
紫泥的色调,源自其主要矿物成分——水云母、不等量的高岭石(也有称作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和铁质等。在特性上,其单一泥料,通过加工炼制,就能制成各种紫砂品。此“泥坯”强度高,稳定性好,易于掌控,结实紧密,成型较为容易,用在大品小品制作上都可。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说:“制作器物就是意味着纪念自然之恩惠”,紫砂泥,实是大自然对宜兴的恩惠。
清水泥、底槽青泥和拼紫泥为最常见的紫泥。
清水泥被称为“红紫砂”,原因是烧成后呈棕红色。清水泥也称为清水砂,为赤铁、云母含量较高的一种纯紫泥矿,也被称“普泥”、“红紫泥”、“红清水”。清水泥因泥质细腻,透气性强,杂质较其他泥料少,使用愈久愈红润,现为紫砂壶用泥的一个大宗。(从炼泥方式角度,“清水泥”是另一个概念:指不加其他泥料直接粉碎炼制的单一泥料。不含有其他的紫泥成分都可称为“清水泥”,这是与“拼紫泥”相对的概念,强调的是大自然所造就泥料的天然单一性。)
底槽青泥为壶家做壶挚爱之泥,顾景舟就很爱底槽青泥料。此泥坯色紫中泛青,烧成呈紫红色,质地纯正,泥质细腻,成色沉稳、内敛。因矿料中散布诸多绿色“鸡眼”(烧成呈黄色),成品中偶不均匀的细小金黄砂粒,行中称为“金砂隐现”。泡养后呈现猪肝色。因底槽青原矿的颜色接近用稻草灰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一种青灰颜色——皂青色,在宜兴当地,也被称为“底皂青”。
拼紫泥,烧成呈现棕色。为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叫“调和泥”。为什么要做调和呢?因这样的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成型容易。
紫泥的鼻祖,古称“天青泥”,相传是最好的一种紫泥,明代周高起《阳羡茗茶系》、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青天泥,出蠡墅(宜兴鼎蜀镇黄龙山下),陶之变黯肝色(深紫色)。”相传明末到清中期,天青泥的烧成制品,呈现黯肝之色,珠光内蕴。现在宜兴鼎蜀镇黄龙山之大水潭,据说就是当年开采青天泥的地方。
有一种说法,底槽清的单一泥料,烧成后就应该与古籍中记载的“天青泥”具有同一色相,在弱还原气氛,红才能烧出此效果,而现在窑炉基本是氧化焰,不能出现泥料烧制后的黯肝色。这是技术研究派的想法。
无巧不成书。宜兴在修建紫砂路的时候,本以为绝迹的天青泥得以再现:“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极少,表面呈贝壳纹理状,有白色腊质状(烧成后会形成白点状),断面呈紫黑微透红色。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60-1220℃左右,收缩率8%左右,烧成后呈深猪肝色,表面呈细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骄傲过细腻而丰富。”“天青泥贴层是梨皮泥,烧成后呈梨冻色,和《阳羡茗壶系》中的记载:‘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完全吻合。”(朱泽伟、沈亚琴著《宜兴紫砂矿料》)
清代杨凤年所制风卷葵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高10.6厘米,口径6.7厘米。此壶为文字记载下来的天青泥材质。器身呈暗红泛青紫,色泽沉着大方。壶身造型取风卷葵花之形状,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此风卷葵壶的式样仿大亨所创造型,图案规则,做工精致,仿古式而合度,为紫砂壶艺史上巾帼不让须眉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