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的午后,偶然读到一篇怀念鲍耀明先生的文章。半个世纪前,鲍耀明在香港三井洋行任职,身为文学爱好者的他经人介绍,开始与周作人通信。他从香港给周作人寄了许多食物,起初是颇为风雅的清酒、盐煎饼,后来渐渐换成当时国内紧俏的猪油、花生油、白糖,甚至端午节包粽子的糯米。1962年,患了胃病的妻子思念家乡之物,周作人提出想要栗子馅馒头,鲍先生委托作家谷崎润一郎从东京荣太楼老铺买了一盒。点心从日本、香港辗转到北京,居然“原盒无损”,同时寄来的还有猪肉罐头、方糖、奶粉和药物。“不可思议的是,书信中,他们谈论最多的,不是文学,不是历史,却是食物。”作者如此写道。而周作人寄给鲍先生的除了书信,还有手稿、书画,连书法家沈尹默为他写的“苦雨斋”的横幅也一并馈赠。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1949年的事了,贫困的女作家海伦无法忍受纽约庸俗却漫天要价的旧书店,按照《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去信求购绝版图书。不久回信和她要的书寄到了,远隔重洋的海伦和书店老板弗兰克也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五十年代初的英国实行物资配给制,海伦从美国给弗兰克和店员们寄来火腿和香肠,让他们吃到久违的“完整而大块”的肉。知恩图报的弗兰克在英国各地奔波为海伦找书,并在圣诞节给她寄了精美的绣花布料。
“春意已深,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这个片段多迷人。有人揣摩海伦和弗兰克之间究竟有没有私密的情意。其实那种隔山隔海,却始终彼此维持着相知和尊严的情感,比爱情更坦荡更无暇,潦倒失意都可按下不提,只留温暖的纪录,正如知堂老人信中感叹的“深感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