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崛起的电商
看一看,试一试,再去网上购买,挤掉价格中虚高的水分,省去排队付钱的时间成本,再享受一把电商砸钱抢市场的补贴,中国电商企业快速甚至于野蛮的崛起,让实体商业一时间无从应对,只能仓皇败下。
来自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天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占全部消费者的比例是19.6%,差不多是五分之一,而全球平均水平是7.1%。另外,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经从18%上升到43%,而全球平均水平是从12%上升到20%。
更让实体商业担忧的是,这一趋势不仅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而且愈演愈烈。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低线城市网购总量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且差距还在拉大。
“低线城市的商业配套和便利程度不如大城市,为电商的扩张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一名业内人士坦言,电商在一线城市兴起时,不少商超为了提振业绩,曾大力推进三四线城市的店铺发展,但电商开疆拓土的速度更快,使其在当地的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
怠于改变的实体店
“实体店近年来的过度膨胀,且同质化严重、经营成本高、价格无优势、服务差、体验差,使得其在互联网商业的强大攻势前节节败退。”本周四举行的2016·第十九届国际商业论坛上,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言辞犀利,他认为消费者是被实体店逼得上网购物的。
“过去10年间,大型购物中心采用了工业化复制方式,任性扩张,追求垄断,走向极致,商业零售赚小钱,房地产赚大钱,购物中心的复制方式起过‘商业标准化’的历史积极作用,但带来了‘房地产思维’的负面文化。”周永平说,零售实体店租金不断上涨,商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商业街出租柜台蔚然成风,实体店自有产品比例逐年下降,大众化产品过剩泛滥,小众化产品失去生存空间,出现了“千街一面”的商业同质化问题。仅仅过了10年好日子的大型购物中心,面对电商爆发式增长,过早走向了衰退。
澳大利亚Tomlik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Michael Thos.Lloyd坦言,中国的购物中心存在着一种固有模式,它们在选择租户时就以奢侈品零售商为目标。“这种固有模式已经形成,那就是中国的购物中心就是要高档、要奢华、要昂贵,但这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言,并没有什么用。简而言之,中国的购物中心没能适应市场。你能反反复复看到古驰、爱马仕、路易威登、阿玛尼、卡地亚等奢侈品牌,人们会去那里‘橱窗购物’,但独独不会购买。”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