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将其诗集《吉檀迦利》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悉数用于创办区别于英国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的国际大学。1933年岁末,这家位于加尔各答北向90公里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位中国青年。原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成立“中印学会”,决定向泰戈尔派遣留学生,选中了正22岁的魏风江。
一幅幅异国风情画,一位位精英群像,逐次在爱好摄影的魏风江面前展现。他摄下的这些镜头,而今都成为极为珍贵的当年印度政治风景和中印民间友好的历史见证。
泰翁还专门为魏风江亲笔写了一段英文赠言,其中有云“这是一个古今文化混合的时代,一个过渡的时代”,“我只愿你认为我为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不可视我为你的导师和先驱”。
聆听“古鲁特父”(学生们对泰戈尔的昵称)讲课和领诵是一种无上的艺术享受。课堂设在露天,巨大的芒果树、榕树林中,当晓风吹拂时,银须飘逸的泰翁已安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的一张藤椅上了,“没有糖果呀,只有诗。”
1937年4月,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成立。在成立仪式上,魏风江与身材颀长、举止落落大方的英迪拉·尼赫鲁小姐重逢。他们原是同班同学,后来因为父亲尼赫鲁入狱,母亲病重,英迪拉离开了学校,此番她是代表父亲前来宣读亲笔贺信的。英迪拉得知,魏风江已得泰戈尔批准,将利用暑假,前去甘地的真理学院实习,表示愿结伴而行。他们行至加尔各答分手,此后再没有见过面。
1984年10月31日,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新德里自己官邸内遭贴身卫兵枪击,亡故。已经恢复工作的魏风江闻噩耗,作为她的唯一中国同学,向印驻华大使馆寄去了唁函。魏也因此向社会公开了自己不凡阅历。1987年,魏风江应甘地夫人之子、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之邀,访问了印度。故地重游,恩师均已作古,无任感慨。翌年,拉·甘地总理夫妇访华,魏风江应邀去北京会晤,相约“下次来华,一定要到美丽的杭州去,看看你家中的‘泰戈尔纪念室’。”但此愿未遂,拉·甘地在1991年5月21日马德拉斯竞选中遇刺,不幸身亡。是年7月,印度新任总理拉奥给魏风江寄来了他亲笔签署的信……
圣雄玛赫子玛·甘地为贯彻他的“非暴力抵抗”、“不合作运动”主张,每月要带他学院的师生向全印乡村巡走,劝乡民禁酒、讲究卫生、节制生育、教派团结,推广国语印地语。魏风江亲历了这些巡行。他大胆问甘地:“什么是真理?”甘地捡起一方废纸,用破笔在空白处写道:“真理给我们自由。”甘地这支笔可是大大出了名的,用了数十年而笔头锈烂了的蘸水钢笔。据说有位美国朋友送甘地一支贵重的派克自来水金笔,想换过这支蘸水秃笔,甘地当场将“派克”送给了一位锡兰朋友,对老美说,“我可没有接受你的金笔呀!”这个故事是魏风江接受笔者采访时讲出来的。
甘地践行苦行僧般检朴、简陋、淡泊生活方式,午休地方就在真理学院廊下一块铺板上。魏风江摄下了这一镜头,该照片如今成了印度国宝。甘地夫妇一早起来,席地盘膝而坐,全神贯注地纺纱。甘地夫人嘉斯杜白妈妈手把手教魏风江如何操作纺纱。离开真理学院时,甘地送了一架形似中国古琴样的手摇纺车给魏风江,说:“中国与印度一样,复兴在于自立更生。”
2004年3月5日,被誉为中印“民间大使”的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魏风江先生走完了九十三个春秋历程,回到他恩师“古鲁特父”身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