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先生现在是大学教授,可他曾经是出版家。读了他的《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深感出版工作的艰辛。出版之路是既曲折而又坎坷,可是王国伟还是走过来了。
清末,被后人称为“新史学开山祖”的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集前人的名句讲述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从今人王国伟所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看,他在出版上似乎也经历了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在组稿上坚韧不拔。王国伟以敏锐的眼光向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组稿,遭到婉言谢绝,似乎是断了“天涯路”。一年后,他继续向她组稿,她答应了。可这时她已从“初出茅庐”跃为“名扬四海”了,四面八方都争先恐后地向她组稿。由于名人记住王国伟是最先组稿人,又是继续组稿人,便答应为王国伟所在的出版社写书,让王国伟看到了“灯火阑珊处”。
第二部曲是在编书过程中游刃有余。谁都知道,天下没有无可挑剔的文字。对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人指出:“何必用‘与’、‘共’二字?”在今天的集体创作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难免有不同看法。在这进退触籓的时候,出版家既要学会择善而从,又要使不取者心安,让大家继续发挥集群效应。王国伟做到了这一点。
第三部曲是在出书之后要冷静地对待社会的评价。有位早已过世的省报总编把编辑工作说成是“吃批评饭的”,不是没有根据。王国伟出版了《沉浮》一书后,上面有人下令停止出售,这让出版人“衣带渐宽”,不一会上面的另一些人又要对《沉浮》宽衣、松绑,允许出售。月有圆缺是正常的,可对当事人来讲又是很难办的。好在经过忽沉忽浮历练的王国伟并未因《沉浮》的沉浮而憔悴。他“终不悔”,只不过是在皱一下眉头之后又微微一笑而已。这表明他已进入了成熟出版家的境界。山总是山,水总是水。
出版史是由一个又一个出版事件组成的。出版史是历史的一个侧面,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多面。读一读,嚼一嚼王国伟的《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就能体味到这一点。教授是教书的,出版是编书的。教书的也少不了继续编书。教与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懂得了编书的真谛教起来才更有劲。祝贺王国伟成为疾风中的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