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群老朋友聚会。老李一坐下,就开始抱怨起老伴的“作”。这年头,“作男”或“作女”,倒也常从年轻人的口中听到。可这“作”字,第一次用来形容一个相伴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家,难免令人觉得啼笑皆非。房子就巴掌大的地方,在桌上看不到老花镜,四下翻翻找找也就是了。可老李的老伴,非得打电话,让他回来,把眼镜找出来。有时,为了这点破事儿,能连着打几十个电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至最后,老李缴械投降,对方才心满意足。众人听了,都纷纷抱不平,有人问老李,你平常是不是太忽略她了?
老李如机关枪般的嘴,一下子停住了。众人也陷入了沉思中。确实,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喜欢“作”的,多半只是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年轻人的“作”,可能是因为“公主病”或“王子病”。可对于老人们来说,辛劳了大半辈子,要说还能有什么“公主病”或“王子病”,那确实不太可能。说到底,多数情况下,“作”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向对方讨要爱和关注的方式。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工作的寄托,有家庭的重担,很少会有被冷落的感觉,也没什么多余的精力去“作”。可一旦步入了晚年,一是退休了,没有了工作;二来,儿女们都大了,各有各的朋友和生活,和父母的相处也少了。一个人,在步入晚年后,本来心中就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定。在这种时候,又发觉身边的人都渐行渐远,心中不禁忐忑不安。此时,对很多老人来说,下意识地就会采取“作”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唯有这样,才能让身边的人重新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也唯有这样,才能稍梢宽慰心灵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