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几家英国媒体上都有了个新名词:“上海数学教学模式”。媒体说的是同一件事:今后,英国教育部投入4100万英镑,英格兰地区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上海的数学教学模式”。
英国人说的“上海的数学教学模式”,包括让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大量计算练习,通过重复训练掌握数学概念,提高正确率和运算速度;课堂上采用全班整体教学法而不是早早按个人兴趣、能力分组分层学习;增加教师培训,以保障教学质量。英国专家称,“这一庞大计划是一场数学教育领域的复兴……届时,没有人会再说我们英国人数学能力不好了!”
不知道,英国人的这一美好愿景是不是能很快实现。至少,他们作出改革数学教育模式决策时的勇敢与果断,令人敬佩。毕竟,“这一庞大计划”,要改变的,决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意味着对于某些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质疑和反对声一直很响亮,看过BBC拍摄的反映中国数学教师在英国带班教学情况的电视纪录片,对这种质疑会感同身受。
“这一庞大计划”始于近三年前。在这中间,英国政府派出专家、数学教师来上海听课、调研,邀请上海派出几批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英格兰各学区带班、上公开课,研究上海数学教材,引入“一课一练”,学习上海的教师教研体系,在公众和媒体视线之外,也是做足了准备功夫。而今,“上海数学教学模式”终于落地。
作为2400万上海人乃至13亿中国人的一分子,听到这个消息时,很有一些兴奋和自豪感。毕竟,效仿西方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的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体系,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能够“输出”自己的理念、制度和经验等,“反哺”对方,算得上中国现代教育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值得记上一笔。
更希望英国的“上海数学教学模式”,能够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启示和信心,也营造一个更有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让改革举措和决策过程能少些被撕裂和翻烧饼式的来回折腾,多些科学、理性和长期坚持。尤其是教育这样需要“百年树人”、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专业领域,忽而“拔尖”,忽而“多元标准”,忽而“全面发展”,忽而“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重心颠来倒去,附加功能愈来愈多,对其健康发展未必是件好事。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浮躁症。一说起教育,人人都像专家,时时焦虑形于色、怨气冲上天。几年前,上海学生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在阅读、数学等领域获得第一名,震惊了世界。许多国家派出政府代表团、知名媒体派出记者,一拨拨走进上海的学校和课堂,努力弄清楚“上海的秘密”有哪些。而拿同一件事与周遭人等交流,回应往往只有一句:中国孩子就会考试!多数人连PISA测试的是哪些学生、如何出题都不加了解,便已粗暴否定。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不盲目自大,保持谦卑与开放的心态,勇于学习,勤于改革,自是一个民族能够不断前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品质,但倘若不能有冷静和定力,懂得取长补短和尊重事物自身的基本规律,也很有泼脏水将孩子一起倒掉的危险,邯郸学步久了,连怎样走路都会忘掉。
为“上海数学教学模式”骄傲。所谓“道路自信”,不是大而空的口号,正该是这样具体实在的小处努力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