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在温岭市石塘码头拍下一组照片,触目惊心。在石塘码头上堆了几十只鱼盘,鱼盘上密密麻麻叠满了小带鱼。当地媒体把照片配发报道刊登出来后,引起很大反响。报道称,这些小带鱼只有一根筷子的三分之二长,一双筷子那么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鱼盘上挂着一张红底黄字的标语——贯彻伏季休渔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当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发起了一场幼鱼保护攻坚战。在后续报道中,渔业执法部门查获到部分外地违法渔船(当然,这并不表示当地渔船没有参与这场捕捞幼鱼的“盛宴”),发现渔船上竟然使用网目仅4毫米的“断子绝孙网”。按规定,渔船需配备5.4厘米制的渔网,4毫米的渔网只不过是规定尺寸的零头。
由于上不了餐桌,这些小带鱼的命运是运往加工厂,加工成鱼粉……
这样的悲剧其实每年都在上演。由于过度捕捞,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已几近枯竭。这一点,普通人从各种海洋鱼类的价格演变便可感受到。今年5月份,舟山沈家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生大黄鱼拍卖会,最大的一条重4.1斤,以2.98万元成交。而这一场渔业巨变,不过是区区数十年间发生的。
还是前几年的报道,有威海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一网就能捕一万斤鱼,“现在”顶多只能捕50斤了。一开始,渔船根本用不着走远,“捕鱼都可以闭着眼摸”,后来渔船和捕鱼工具越来越先进,能捕捞到的鱼却越来越少。当时就有国家海洋局官员公开作出评价,“渤海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
往远了说,这也并不是数十年来才开始发生的海洋危机。近日读一本书,书名为《假如海洋空荡荡》,它的副标题是“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这本书讲述了许多曾在海洋里自由生活的生物,最后却在人类捕杀下惨遭灭绝。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例子,是身长可达7至9米、重量可达3.5吨的大海牛的灭绝。1741年,当丹麦探险家白令率领的探险队发现大海牛时,曾经生活在从日本到加州漫长海岸线的这一物种,已因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而濒临灭绝,退守于偏僻的白令岛一隅。但探险队的到来以及随后展开的大肆捕杀,给了大海牛最后一击,导致这一物种不到30年就彻底消失。这是人类对海洋生物进行残酷灭绝性杀害的一个较早例子。
许多人曾经认为,海洋那么大,鱼类等生物数不胜数,人类永远食用不尽。但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15年的一项报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上49%的海洋动物种类消失了。过度捕捞是造成海洋生物群落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是,很多人其实是嘴巴上关心海洋生物保护,舌头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表达。只要还有海洋生物可供食用,只要没有亲眼看见海洋生物的最后灭绝,许多人都不会去正视这一问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数亿万年来,海洋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取用不竭的资源。但如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已严重威胁到海洋自身的生命力。按照这样的演进路径,总有一天人类真的将会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海洋,面对一个死寂的海洋。
在这意义上,发生在中国沿海小镇石塘码头的这一幕,与两百多年前大海牛的灭绝,以及若干年后更多海洋生物可能遭遇的濒危困境,有着直接而隐秘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