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畔两座桥
潘修范
  潘修范

  年轻时喜读历史,却不爱读经济史,感觉枯燥无味。现在却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经济支撑,再强大的帝国也无法运转、维持,叱咤风云的人物,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前几天去苏州,特地走访大运河畔两座桥。

  一座是号称“苏州第一桥”的宝带桥,它建于唐朝元和年间,据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筹建此桥,变卖束身宝带,带动仕绅解囊出资,兴工建桥,故谓之“宝带桥”。宝带桥“长虹卧波,鳌背连云”,桥长317米,桥下53孔连缀,结构精巧,为中外建桥史所罕见。其实,王刺史建造此桥的初衷并非为了行人,而是为漕运所需。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运是漕运主项。到了唐代,漕运空前繁忙。无论皇室消费、官员俸禄,还是军队粮饷、百姓生活,都使得长安乃至北方,粮食需求剧增。天下漕粮,依赖江淮,行驶于南北走向的苏州至嘉兴运河段,每遇秋冬季,漕船须顶着西北风前行,若不纤挽,难以动弹。但是,纤道在澹台湖与大运河交接处,有宽三四百米的缺口需要填土筑堤,便于纤夫踏足背纤。然一旦填土,遂切断澹台湖经吴淞江入海的水道,且单薄路堤易被航船泛浪冲毁。因此以桥代堤,一举两得。

  历朝历代,或河水落差,或河道淤积,漕船多靠人工牵挽,实在不行,还要靠民车陆运,运道艰难。然而,再艰难亦须臾不可或缺。北宋末年,各地勤王之师向京师汇集,却因为漕运断绝,京仓无粮,将士不战自退。因此,有历史学家把北宋朝廷败亡的重要原因归之为漕运废弛。之后,元、明、清王朝的兴衰,也与漕运畅通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

  徜徉沧桑无语宝带桥,凝视对岸纤夫拉纤的雕塑,遥想他们脊背裸露,脚踩桥面赭红色条石,步步牵挽漕船,奋力前行。纤夫报酬低微,每里脚钱一文半至二文,若天雨路泞,最多亦不超四文。但就这样,千百年来硬是把漕粮、物资运往了北方都城,维护了大一统中华。

  另一座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之枫桥,虽名闻遐迩,众多游人却不知枫桥也在运河边。在当年,将漕船运粮北上谓之“重运”;到达交粮的终点通州后,卸粮南旋,谓之“回空”。回空漕船可携带北方土特产和沿途货物到南方售卖,且因官府为鼓励漕运而免税,所以“回空”亦往往重载。南北交易日益频繁,成批的商船、客商聚集,使很多沿运河市镇成为商货集散地,继而发展成商业城市,催生了大批腰缠万贯的富商。濒临运河,枫桥古镇因此成为姑苏城外著名的商业市镇。据史志记载,每到漕运时期,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市肆栉比,绵亘数十里,人来车往,商业勃兴而不可遏。

  伫立枫桥“惊虹渡口”,但见左侧大运河,河水汤汤,南来北往运输船,川流不息。这两座桥让我明了:京杭大运河,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今日仍是“黄金水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 /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国际化教育应真正国际化
幸福这个词
从《诚信》开始
旭日晨霞飞满天
文化的差异
大运河畔两座桥
鼋头渚怎么写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大运河畔两座桥 2016-12-12 2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