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慎闯孩子的微信空间
伊一芳
  伊一芳

  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共同编写、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日前出炉。调研历时一年,对20000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与分析。调研报告指出,有44.7%的家长没有在孩子QQ上,55.8%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微信上,62.9%的家长没有在微博上和孩子加为好友。

  此报告一出,有人惊呼,过半家长不在孩子朋友圈,说明“00后一代”线上亲子关系淡薄,并隐隐为家长们担忧。有专家甚至指出,无论孩子还是家长的微信朋友圈,从中可以看出对方的心情、兴趣、爱好以及最近在关注一些什么事情等。孩子和父母没有成为微信好友,那么双方就缺少了一个了解对方的窗口。

  其实,对于孩子不加父母微信的担忧,我们可能想象得过于严重了。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有了QQ、微博、微信后,可以把心事写在微信上和个人空间里,而父母的强行闯入,会让他们有被“监控”的感觉。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埋怨孩子不加自己为好友,急着进入孩子们的“朋友圈”,不如先从尊重做起,尤要尊重其成长规律。孩子们有自己的小天地,渴望独立,想展示自我,反感监视,这是正常的成长反应。新媒体时代,喜欢新奇敢于探索的孩子们走在父母前面,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父母尊重孩子就要接受现实,不要急于掌控,而要退后一步,帮孩子维护他们的小空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讲过一个学生与老师斗智慧的故事:班里同学开了一个微信群,起名“彭妈与35个宝贝”,因为班主任姓彭,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老师,对学生既友善又关心,同学们都很喜欢她,称呼彭老师为“彭妈”。彭老师曾说35个学生就是她的35个宝贝,微信群因此得名。同学们经常在微信群里吐槽,说说小快乐和小烦恼。彭老师知道了这个微信群后就申请加入。这让学生犯了难。不通过老师的申请似乎太不礼貌,通过申请又实在让学生们不乐意。无奈之下,他们通过了对彭妈的认证。可是就在老师加入进来的同时,  大家又偷偷开了一个新群,起名“秘密小天空”。彭妈的宝贝儿们在新微信群里分配大家轮流去原来的微信群聊聊天,别让老师发现大家转移了阵地。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微信等空间是孩子们获得独立、个性生活的一个通道,即便亲如父母,也不能肆意闯入孩子们的私密空间。爹妈就是爹妈,不可能是孩子的小哥们小姐妹,成年人的爱不能代替同龄人交往。给孩子成长空间,让他们拥有小秘密,他们才会真正长大。更何况,“微信”并不是唯一的交流工具,如果真的关心孩子,就应该在平时和孩子多做交流,培养与孩子的感情。说不定,线下交流得好,想加孩子的微信也就顺理成章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 /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校园霸凌”警示如何做家长
晨读《幽梦影》
“三无”机长
交通违法“表情包”,创意还是败笔?
小包子,大诚信
慎闯孩子的微信空间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慎闯孩子的微信空间 2016-12-12 2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