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去年出版了新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该书尖锐地提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没有为西方社会所承认,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一段被西方选择性忽略的二战史”,中国成了“被遗忘的盟友”。
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80多万日军,但为何中国所获的承认远比英美苏少,甚至在战后直接为西方集体遗忘?二、如果说领导击败日本为美国赢得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的理由,那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却为何在崛起中屡屡受制?
事实上,战后西方史学界确实将中国遗忘了,他们一提“二战”,脑海中出现的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海战,东京大轰炸、冲绳决战等,却很少谈到中国战场的壮烈。
即使提及中国战场,他们更多强调的是美国原子弹和苏联红军出兵远东,而很少谈及中国抗战14年的历史贡献。占据史学界主导地位的是“欧美中心论”的传统史学观。
战略方针之争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的战时统帅部和美英苏曾经发生了“先亚后欧”还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争执。但是在英美,特别是英国的坚持下,认为必须先战败德国法西斯,掉头再解决东方法西斯,这一决策对于战场兵力布局影响非常大。
由于中国的弱小,“先欧后亚”的策略得到贯彻,中国战场始终被放在最后的位置上,结果就是中国战区的对日决战一再推迟,导致中国承受的战争苦难和折磨也特别多。
回报落差太大
在战争结束前后,中国一再受到美英苏的不公正待遇,作为四强之一的中国,不能和美英苏一起参加《联合国宪章》的讨论。
《联合国宪章》的讨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英苏讨论所有重大条款,第二阶段才是美英中三方会谈,前一阶段开了几十天的会,后面就开几天会,也就是叫中国签字了。中国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但对美英苏来说无足轻重。所以中国在战争中付出的重大牺牲,与所获得的回报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读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到他作为战时的领导人,差不多天天在日记里骂英国人骂美国人,这个气不能忍受,但又不得不忍受,因为中国太弱。
缺席对日和会
中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但1951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都没有参加旧金山对日和会。因为当时国际社会分歧很大,美国主张由台湾当局参加,英国当时已经承认了新中国,主张应该由北京中央政府参加,最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没有参加旧金山对日和会,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的和平条约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签订。
最后美英达成的协议是北京和台北都不参加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和约签署之后,由日本决定和北京谈还是台北谈,美国的做法导致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包括中国领土钓鱼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麦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