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民族工作十年回眸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56个民族齐聚申城一个都不少
——上海民族工作十年回眸
李一能
■ 上海体育学院代表队表演的《白族绳操》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一能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曲《爱我中华》歌词朗朗上口,令人难忘。在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大团结并非只是一句歌词,而是真切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 56个民族一个都不少。

  明天,上海市民族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回顾上海民族工作过去十年历程,可以“点赞”之处并不少。在上海民宗系统的“对口帮扶”下,世代居住在云南独龙江大峡谷的独龙族完成了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小学校、高等学府,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平等、友爱、尊重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甚至连我们所熟悉的海派文化,也早已融入了民族同胞带来的“文化基因”。

  不论家乡是戈壁沙漠还是雪域高原、北国边陲或是南国之境,只要身在上海,这里就是家,我们都是一家人。

  上海交出满意答卷

  对口支援工作是上海服务全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92年至今,上海已先后援建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区。多年来,上海对口援建项目主要是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惠民工程,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扶持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等。除了多年来大力投入援藏、援疆工作之外,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对口帮扶”同样也是上海民宗系统工作的一大亮点。

  从2006年开始,上海民宗系统开始对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进行“对口帮扶”,第一个对口帮扶的少数民族,是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代濮族后裔,人口不到2万,分散居住在临沧、保山等地区。德昂族的许多村落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发展极其滞后,被称为“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

  为了帮助德昂族群众尽快提高生活水平,上海投入资金为当地群众改善居住环境、修建道路、医院等基础设施,开展安居工程建设;从上海请来“老凤祥”师傅为当地群众进行玉器加工培训、积极帮助当地产业发展经济产业;开展整村推进项目,使许多村寨由贫困村变成致富村,由脏乱村变为生态村,受帮扶的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从2006年到2010年主要对聚居在云南省的德宏、临沧、保山3个州市的80个自然村实施整村帮扶,共投入帮扶资金3689万元,安排457项目,使受帮扶德昂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跨越式发展。

  在完成了对德昂族主要帮扶项目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上海又同时进行对独龙族开展帮扶援助工作。独龙族是生活在独龙江大峡谷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到1万。因为独龙族聚居地通往外界的交通非常不便,长期以来生活闭塞,许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原始习俗,有些老乡甚至在前几年还没有货币的概念,属于特困地区的特困人群。

  上海先后投入了7200多万元援建资金,帮助当地群众兴建基础设施,先后帮助6个村实施了安居工程、7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5个村建设特色旅游村。打开独龙族与外界交往的通道;帮助当地群众增产增收,进行产业扶持;运用对德昂族援建中积累的整村推进项目经验进行复制推广。为实现总书记强调的“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目标,上海也积极作出努力。

  援建不仅给当地群众生活带去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上海援建工作的认真负责也得到了肯定。在安居房建设中,援建工作组发现援建标准中使用的空心砖并不适合当地地理环境,于是增加了1/3的投入将空心砖换成实心砖,使得上海援建的安居房成为了当地质量最好的房屋,使得上海援建项目在当地口碑极好,独龙族老乡常骄傲地说:“我们的房子是‘上海亲戚’造的!”

  教育工作结下硕果

  多年来,上海民族教育工作同样取得了巨大成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就建成了回民中学,目前全市有6所回民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办内地民族班的中学达到20所。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行政管理学校等高等院校相继办起了民族班,培养了一批文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少数民族人才。

  黄浦区回民小学创建于1931年,由穆斯林捐赠修建,是一所拥有八十多年悠久历史的经典老校,是黄浦唯一、上海仅有的三所民族小学之一。学校曾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上海市少儿茶艺特色学校、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校长方茵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拥有393名学生,来自12个民族。在393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54人,约占全校总学生数的13.7%。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比例始终位于全市三所民族小学之首。

  方茵说,茶文化教育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教育方式。老师们发现各个民族的共同点,就是都有各自的茶文化。让孩子们共同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茶文化,介绍自己家乡好茶,和小伙伴们一起泡茶分享交流,参加 “美美小茶人”的评选。茶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们传输“平等、奉献、分享”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海分别从1984年和2000年起,开始设立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而上海戏剧学院更是这项工作的先行者,早在1959年就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班,至今已先后举办了近20个少数民族班。为藏、蒙、满、鄂伦春、维吾尔、回、苗、壮、傣、侗、纳西、哈萨克、京、彝、土、仫佬、土家、朝鲜等18个少数民族培养了400多名表演、舞台美术、导演、编剧、戏曲、舞蹈的专门人才。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为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投入资金改善硬件设施,以适应民族学生的餐饮住宿习惯,并委派民族辅导员关心学生们的心理状态,督促同学努力学习;在教学工作方面,派遣最优秀的师资力量负责招生、教学、实践。近年来,百老汇著名演员王洛勇、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兰、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造型总设计徐家华、著名导演胡雪桦、著名摄影师侯咏、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宋怀强等老师均亲自为少数民族同学授课。

  辛勤的付出终获回报,上戏少数民族班的成材率很高,有不少人载入中国话剧、电影史册,并且涌现出一批例如《阿拉木汗传说》、《国家的孩子》、《西藏的天空》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其中大型话剧《国家的孩子》荣获“白玉兰话剧集体奖”、“上海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重大项目优秀作品成果奖。去年该剧由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选送,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自然融入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著称。来沪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也把他们的家乡的风俗习惯、美食音乐等“民族元素”带入了海派文化,如今两者已水乳交融融为一体。

  在如今的上海,市民可以方便地品尝来自天南地北的民族美食,上海成为不少少数民族餐饮的扬帆起航之地,“耶里夏丽”餐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8年12月,胶州路176号面积约40平方米的coco烧烤店正式开业了,只有六张桌子,这就是“耶里夏丽”的前身。

  2002年,在原地址上扩大了营业面积,并改名为“阿尔曼”烤全羊清真餐厅。2003年更名为“耶里夏丽”清真风味餐厅。同年在田林地区设立了第一家分店。海派的清真口味,西域的装修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生意大获成功,当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第一家分店的成功,“耶里夏丽”的“连锁发展”计划随之拉开了序幕。十数年来,企业的技术骨干们研制了一系列新烹调方式,既保证了新疆菜的传统口味特色,又满足上海人对菜品在“色、香、味”上的要求,打响了“海派清真菜”的品牌。“耶里夏丽”不仅将新疆美食带来上海,更是通过美食将丰富浓郁的新疆文化引入上海,使更多的“耶里夏丽”美食爱好者通过“耶里夏丽清真人文风情餐厅”这一窗口,更加直观地了解新疆、了解新疆文化。

  “耶里夏丽”在维吾尔语中意思是“地球”,这一名字代表着企业不仅仅是清真美食的传播者的雄心,更希望成为东西部文化的传递者,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耶里夏丽”的努力得到了本市各民族群众及相关部门的一致称赞与好评。十六年的风雨,从六张桌子四十平方米发展到现在拥有十家大型连锁餐饮门店,有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员工团队,年接待顾客300多万人次,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伴随着“耶里夏丽”共同成长,他们也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社会责任尽一份力。

  品尝了来自西域的新疆美食,海派本土清真饭店同样值得一试。上海一心斋清真饭店是一家有着56年历史的老店,原来是一家国营清真饮食店,2002年转为民营企业。“上海一心斋”经营清真宴席,以特色炒菜为主,同时兼营特色面点,是定点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综合性清真餐饮企业,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坚持执行民族政策诚信为少数民族服务,是许多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市民设宴的首选之一,春节年夜饭已订至2016年。

  总经理马旺林告诉记者,“上海一心斋”创建初期,经营面积仅200余平方米,经营品种单一,仅供应清真点心和花色面点,一年的营业额几十万元,亏损情况屡屡发生,企业面临生存危机。2002年转制更名后,上下一致共同努力,坚守诚信经营、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营业宗旨,终于渡过难关。目前“上海一心斋”经营面积已达1200平方米,年营业额已经突破1200余万元,还被认定为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旺林说,上海本帮清真菜饭店不多,之所以坚持到今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那些老顾客。在饭店里,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回族老人横跨几个区来用餐。虽然说着一口上海话,看上去和其他上海老人没有任何区别,但他们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对清真饮食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他们我也要做下去,我退休了儿子继续做。”马旺林告诉记者,他10多岁入行,跟随父亲从事清真餐饮,不知不觉做了一辈子。而将海派清真美食发扬光大,为上海各族市民带来最优质的清真食品,不仅是梦想与事业,也早已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特别报道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日本为何难谢罪⑤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2版: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家装专版
   第B24版:专版
56个民族齐聚申城一个都不少
新民晚报焦点A0656个民族齐聚申城一个都不少 2015-03-19 2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