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三个有趣的小人物,一个童子,一个青年,一个老者,不大被研究者所关注。
先说童子。乡里宴饮,席间有一童子,在宾主间传话,穿梭往返,应对灵活,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有宾客称赞道:“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一旁的孔子却另有观察,说:“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44》)意思是说:这个童子坐在成人之位,又与长辈并行,不是求上进,而是求速成。
孔子的观察,注意细节,着眼大处,眼光的确犀利。这个童子,是一个急于成功的孩子。
再说青年。青年名叫微生高,有“诚实”名声,并热衷于“做好事”。有一次,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家里没有,便跑到邻居家去要了点醋,当作自己的醋,再送给别人。孔子听说后,不禁感叹道:“孰谓微生高直?”(《论语·公冶长24)意思是说:谁说这个微生高诚实呀?言下颇有不以为然之意,对其品行心存怀疑。
的确,微生高“乞而与之”的行为,不免令人想到如今某些人“贷款捐献”的善举。
最后说说老者。老者名叫原壤,看来是孔子从小就认识的乡亲。孔子来看望他,他叉开双腿坐着,以一副“不雅”之态,迎接客人。孔子被惹火了,毫不客气地训斥他:“你年幼之时,不讲孝悌;成年之后,又一事无成,无所称道。”最后忍不住骂了他:“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43》)气愤之余,还用拐杖敲打一下他乱伸出来的小腿。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很少骂人,除了骂过宰予“粪土之墙”外,再有就是这位原壤了,而亲自动手打人,“以杖叩其胫,”似乎仅此一例。
孔子和原壤有过什么纠缠,不得而知,但从《论语》的记述来看,显然,原壤是一个“坏人变老”的典型。
汉代以来,儒生读《论语》,喜欢在“微言”中寻找“大义”,其实,在“小人物”身上,也能看出“大人性”。
上面三个小人物,急于成功的童子、借贷行善的青年和坏人变老的老者,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不是也还能看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