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以百货业为代表的实体店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这之中,有百货商店盲目扩张等自身原因,也有电子商务崛起改写商业规则等外因,但百货业式微的真实根源是什么?难道实体店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百货商店的退场
2016年11月,英国老牌零售商马莎百货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部10家门店,退出中国。2017年3月26日,在上海五角场扎根15年的“大西洋百货”黯然关张。
实际上,从2011年起,中国各大百货公司的业绩就开始急剧下降,201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百货业关店,商铺租金价格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仅2015年,国内主要零售业企业(含百货、超市)便关闭了几百家,其中万达为了停止损失,一口气关闭了46家门店,令业内一片哗然。
从2012年至今,有着“外资第一百货”之称的百盛,在中国市场至少已经关闭了11家门店。
台系百货太平洋,成为内地百货衰退大潮中最先没落的那一批。继2011年退出北京市场后,在上海,营业近20年、作为很多人逛街约会圣地的淮海店,也在去年年底打出了“鞠躬谢幕”的横幅。
1998年,日资百货华堂商场在十里堡开出京城第一家店时,曾经备受附近居民热捧,风光一时。但从2014年起,华堂在京相继关闭了7家门店,据传5月中旬还将再关闭1家,仅剩位于亚运村的总部。
曾经是中国时尚百货的标杆的NOVO百货,2015年关店5家,退出上海及武汉市场,2016又关1家。
2015年6月,尚泰百货成都店贴出停业公告。意味着这家在泰国最大的连锁百货,最终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被称为“内地百货第一股”的银泰百货,除了名字没变,现在基本已经属于“阿里巴巴”。
根据iziRetail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200家重点商场销售业绩一览》,各百货商场之间的分化明显,少量优质百货业绩提升,61.5%的百货业绩仍在下滑中。
在上海某次“千人转型大课”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放出一张PPT:如何拯救一间百货店。
他问到场的1200位学员:“如果我在上海南京路上有一间百货店,谁愿意接手去当店长?”
没有一个人举手。
从“商业救国”到“国有化战略”
有“关店潮”,就有“开店潮”。而且无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百货业都在“国运”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100多年前,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秋林洋行”,翻开了中国百货史的第一页。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里,商品“品质精良,坚固耐久”,客户“无不称便”。如今哈尔滨家喻户晓的格瓦斯、大列巴、里道斯红肠,当年均是通过“秋林洋行”传入的。
秋林在中国试水百货业同一年,与孙中山相交甚深的广东香山商人马应彪,在香港创办了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践行“实业救国”之梦。随后几年,马应彪又在广州、上海相继开设分店,被称为“中国百货先驱”。尤其是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分店,轰动上海滩。在先施百货的带动下,永安、新新、大新公司相继创办。这就是声名显赫的四大百货,象征着上海滩“摩登”时代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百货业进入国营时代。
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当天,顾客流量多达16.4万人次,货场拥挤不堪,销售额高达30万。
改革开放以后,国营百货大楼,还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保障。当时广东的鞋帽衣物虽然便宜时髦,但总归不如上海的质地好。而且当时私营的工厂、商店蜂拥而现。由于缺乏商业法规的约束,一些急于发财的小商小贩鱼目混珠,大量生产制造假货、次货、冒牌货,有些商店也只顾利润进行行骗。百货大楼便成为满足“高端需求”的不二之选。全国各地的人到上海出差、旅游,都要去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一带的百货公司抢购羊毛衫、皮鞋、夹克。上海“一百”早年的老员工跟记者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羊毛衫名声在外,款式多,品质好,从外地来的人都想要带件回去。早上还没开张,店外就排起了长龙,我们经常要架几张桌子阻挡人群涌入,隔着桌子一手交钱一手给衣服,场面很火爆。”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20世纪80年代末,热火朝天的中国百货业又迎来了改造风。这股热潮,是由“中国百货改造第一人”、武汉商场总经理毛冬声引发的。他自己想办法贷款,把商场的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引进了美食、咖啡厅、游乐厅和验光配镜等跟传统国营百货毫不沾边的服务,重演了当年“先施百货”成功的一幕,吸引无数同行前来学习。1986年,商业部特意组织全国150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在武汉商场召开现场交流会,随后全国卷起一股开商场和大型商场扩建装修热。
盲目扩张后的没落
在百货业的扩张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亚细亚现象”。
除了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郑州唯一的股份制企业“亚细亚”,还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设立商场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商场门口升国旗;每年的广告费比郑州市其他同行加在一起的广告费还多。其三级跳式的涨薪和火箭般的升职,一度被人称为“亚细亚速度”。一位天津小学生给亚细亚老总王遂舟写信说,老师布置作文题《我的理想》,班里很多同学写的都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
亚细亚的异军突起,引来了郑州华联商厦、商城大厦、商业大厦、郑州百货大楼、紫荆山百货大楼这五家“国字号”的联手对抗。王遂舟为了杀出一条血路,抢先开打价格战,而且一打就是7年。这种恶性竞争模式,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除了盲目进行价格战,盲目扩张,也为亚细亚的没落埋下了祸根。亚细亚曾把八佰伴当作对手和老师。八佰伴宣称2000年前要在中国开设1000家分店,亚细亚无视自身的条件,也开始在全国疯狂发展连锁店。1998年,最终因扩张过猛,资金链断裂,被查封注册商标。
“亚细亚”的没落就像一个不祥的预言。1998年的冬天,整个百货业都尝到了盲目扩张的恶果。当消费低潮出现后,百货商场并没有深入思考人们的需求是否跟得上扩张速度的问题,没有从根本的商业模式上思变,反而在“店面装修”这种表面文章上不惜重金,最终迎来了中国百货史上第一个“倒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