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比价关系研究基础上,本市调整了护理、抢救、注射、针灸、手术、康复等比价关系较低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形成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凸显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
邬惊雷主任在上海人民广播等单位举办的“民生访谈”节目中谈到,上海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着眼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等综合措施,形成改革“组合拳”,切断公立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之间的利益联系——
● 完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 由医保部门牵头,已完成两批9个试点品种的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超过60%,实现了招采合一、量价挂钩、优质低价、挤干“水分”。对未实施带量采购的品种,探索药品集团采购(GPO),首批5家三级医院和6个区组成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联盟,通过发挥“团购”优势,降低药品价格和采购成本。
● 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和药品监管 开发公立医院管理云平台和APP,通过采集医疗服务数据,监测分析各公立医院的病种组合指数、医疗费用、药品费用、医保费用、医院成本等运行指标,开展医疗服务评价,建立医药费用预估模型,核定医药费用控制指标。通过APP将相关指标进行实时展示,建立改革“倒逼”机制。
● 实施过渡性财政支持政策 对补偿水平低的公立医疗机构,经考核药占比、患者结构等评价结果后,按照“部分预拨、年中评价、隔年清算”的原则,实施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其改善收支结构、降低运行成本。目前市财政已核拨0.96亿元过渡性补助,2017年安排了1.5亿元补助预算。
● 完善医保支付方式 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运用病种技术分组和大数据方法形成标准,探索按病种收(付)费,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转变医院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医疗机构补偿水平较为合理,收支结构得到优化,去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门诊患者普遍受益,门诊人均自负费用减少约6元。住院患者费用略有增加,每床日自负增加1元左右。